每年的七夕節都是他們共同度過的日子,也是一年僅僅相見一天的日子,更是自古以來我們的情人間的節日,織女一直活在我們的愛情故事中,殊不知還有着其它的故事。
那麼,本期民族故事了解仙女山的傳說故事。
還想了解》》中山狼的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不知哪年哪月,作惡多端的孽龍掙脫陰曹地府的束縛,帶着龍子、龍孫竄到下五屯大壩肆無忌憚地荼毒生靈,踐踏莊稼。
居住在這裡的布依族人民無不痛心疾首,但戰勝不了孽龍。孽龍大施淫威,要人們每年送一對童男童女給它。善良的人民驚呆了。龍公又将它龐大的身軀盤旋在落水洞口,嚴嚴實實地堵住了河水。頃刻之間,平川變成一片汪洋。人們在洪水中掙紮逃生,大部份葬身龍腹,一些幸存者逃在高山之巅,躲災避難……
人們燒起了香蠟紙燭,不斷向蒼天祈禱。一時間,香煙缭繞,驚動了天上的織女。她決心下凡去拯救受難的人們。玉帝與她約法三章:“必須在雞叫三遍前回轉天庭,違令則永遠打入下界,變成石頭。”織女欣然受命,告别衆姐妹,領旨下凡。
織女來到山頂,孽龍欺她是一位弱女,突然惡狠狠地從口中射出支支毒箭。織女手持金梭,從容還擊。人們見此情景,不約而同地在四周山上燃起堆堆篝火,敲鑼打鼓,為織女助威。
孽龍被這突如其來的篝火和響聲震得暈頭轉向,不知所措。織女乘機抛出金梭,孽龍身上連中幾梭,負痛逃跑。織女迅速調集水族奮力欄截,孽龍轉身往落水洞方向逃跑,織女連發七十二金梭,打得孽龍遍體鱗傷。
這時,雞叫了兩遍,護靈神催着織女回轉天庭。織女決心斬草除根,為布依族人民鏟除禍害,把天庭的戒令置之度外。眼看孽龍快要鑽進落水洞逃命去了,織女奮不顧身,輕舒玉臂,抓住龍尾一拖,将孽龍抛到山上,反手對準龍頭就是一金梭,孽龍被牢牢地釘死在于龍洞前。
這時,雄雞高唱三遍,忽然聽到哐啷一聲,天門緊緊地關上了。由于誤了時辰,織女站着不能動彈了。但她雙目注視幹龍洞口,慢慢地變成了石人山。織女永遠留在了人間。
這座獨峰兀立的仙女山(又名美人山、人頭山、錦瓶山),座落下五屯大壩南端的園田内,形象逼真,活靈活現。頭、頸、腹、足,曆曆可辨。她昂首挺胸,婷婷玉立。她高挽雲鬓,金钗玉綴,突出的乳峰,寬寬的腰帶,柔漫飄逸的輕紗裙上,百花争豔,彩蝶紛飛……每年陰曆的七月七日,都有成群結隊的喜鵲飛到這裡,為牛郎、織女搭起一年一度相聚鵲橋。
夜深人靜的時候,“浪哨”(談戀愛)的布依青年男女還隐約能聽見牛郎、織女的喁喁私語哩。居住在這裡的布依族人民,世世代代都不忘記織女的大恩大德。他們有口皆碑,世代頌揚。把織女調集水族攔截孽龍的地方取名魚隴(即今貴州興義市魚隴);把孽龍連中七十二金梭留下的坑叫梭坑。
把織女将孽龍拉回大壩的地方命名為拉回(即今納灰);把織女伏龍的山叫抛魔山,為織女修廟宇,塑金身,享受人間的香火(即今泡沫山);把金梭釘死孽龍的地方叫金梭塘(即今綠蔭塘);把織女用金梭在龍屍上劃的那條溝叫龍背溝(即今龍背溝),人們從此安居樂業,把聚居村寨取名樂業(即今貴州興義市樂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