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廬劇文化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他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關注及重視并保存下來讓他得以發揚,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位廬劇大師,他因兒時調皮跌斷了腿卻因如此接觸了廬劇作。為地方劇種的代表人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提下他吧。
王本銀,小名小鎖子,藝名小莊鎖,原籍安徽省肥東縣關家廟。著名廬劇演員。王本銀九歲時,因與同村孩子打架跌斷了腿,當地郎中以草藥敷斷處,夾闆捆紮,言一百天後才能去掉。時值夏季,王而傳每天要外出剃頭,姐姐王巧雲也要下地扒草拾柴,就将王本銀置一竹床上養傷,托鄰居照管。
王本銀因過去時常随父親看戲,也跟着學會了一些調門。他一人在家,閑着無事,一來對唱戲感興趣,二來解悶,就不斷哼唱倒七戲。有次唱時,被其父聽到,問:“鎖子,你跟誰學的?”王本銀說:“我聽你們唱的嘛!”。
王而傳甚喜,說:“唱的還可以,我就來教你一出戲。”不久,王而傳就教王本銀學會了《秦雪梅教子》中路兒這個角色的戲。時值夏季天旱,鄉下鄰裡請戲班子在蔡樓子唱戲祈雨,唱的戲是全本《秦雪梅》。那時,戲班裡的演員年紀都在四十歲上下,沒有可演路兒一角的少年演員。王本銀對父親說:“路兒一角我能唱。”王而傳聽他把路兒的戲從頭到尾說唱了一遍,覺得可以一試,就去和班頭商量,征得班頭的同意,讓王本銀來扮演路兒。
王本銀第一次登台唱戲就受到了觀衆喜愛,傳揚出去,許多班社不斷來找王而傳,叫他帶兒子去唱戲。王而傳一邊唱,一邊教。王本銀聰明伶俐,學得也快,不久,一般小丫環及旦角的戲也能唱了。小莊鎖很快就出名走紅了。
王本銀在十一歲至十三歲期間,随父親先後搭過的戲班有:甯廟子老丁三班子,周小蠻班子(周小蠻本姓潘,家住梁園油坊周村),管志高班子(管志高不會唱戲,但有幾個侄子,名管夢德、管夢陶、管夢臣都會唱戲,當時都在二十多歲),還有費業發班子,費五班子(費五名費志泉,唱旦角出名,因排行第五,人稱費五)等。經過不斷搭班唱戲,王本銀有了更多的實踐機會,會唱的戲更多了,表演上也有了一定的進步。
王本銀從十三歲那年起就随父親進了王鳳山班子,在片塘、撮鎮、東大圩、曉星集一帶唱戲。約一年後,王而傳和王鳳山、張宗耀結為把兄弟,王本銀也正式拜王鳳山為師傅。拜師後,王本銀算是入了師門。那時,學戲是極苦的事。藝人們忙于生計,不斷唱戲,而且唱戲的時間很長,經常是“兩頭紅”,即從太陽落山時的傍晚開戲,唱一夜到早晨太陽出山時散戲。
所以,教戲也無固定時間,瞅個空子師傅教一出戲,頂多說唱兩遍,即需大體背熟。上台演唱時,還需要能即興發揮,才能把戲唱活。徒弟不僅向師傅學戲,還必須在生活上侍候師傅,燒飯、洗碗、炊茶、買煙是常幹的事。
有一次散戲後,王本銀幹完雜事,剛睡倒,又被師傅叫起來,要他背“雪梅教子”一折戲。王而傳看了,有些不忍,說:“叫他明天背吧!”師傅對王而傳說:“你要是心疼孩子,就不該讓孩子學藝。”好在王本銀正在少年,血氣方剛,能吃苦,又勤快,學戲也能刻苦認真,會唱的戲也就更多了。
1949年,合肥地區解放了。王本銀随費業發班子應邀從張窪到了合肥,在合肥李公祠(今省郵電管理局後院處)唱戲。不久,由合肥市文化館領導,成立了平民劇社,王新海(藝名王小嘎子)任社長,王本銀任副社長。後台老闆是黃朝仙、吳邦志。由于李公祠不适宜作長久演出場地。
1950年,劇社和當時負責前台的一些人,湊錢在雙井巷蓋了平民劇場。1951年,皖北行署文教處接收了平民劇社,改為國營皖北地方戲實驗劇場,開绐了對倒七戲的繼承、研究和改革工作。王本銀熱情地參加了這一體制改革工作,成為國營劇團的一名演員。
【結束語】1990年10月18日,廬劇的老藝人王本銀因病去世,享年84歲。在生前退休之後,他仍保持着對廬劇藝術的熱愛和關心,保持對黨的事業的赤誠忠心。1986年夏初,八十歲高齡的王本銀還熱情參加了《讨學錢》盒式磁帶的錄制工作。磁帶發行後,極受廬劇觀衆的歡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