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熱鬧着引人奪目,步步緊逼,不如趨向做一個人群之中真實自然的人,不張揚,不虛飾,随時保持退後的位置。心有所定,隻是專注做事。”接下來,我們來民間故事看看中國傳統文化故事之溫公愛兄的故事。
溫公愛兄
司馬光一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于朝廷。他地位顯赫,德高望重,人們除了對他的德行備極推崇之外,他發乎真誠的友愛兄弟的情懷,更是流傳千古。
司馬光的哥哥,字伯康,名旦,兄弟兩人的感情特别地好。當司馬光退居在洛陽的時候,每次返鄉探親,總會探望兄長,他對哥哥既敬重又倍極關懷。
當時伯康已八十歲了,而司馬光也年事不小,但侍奉兄長就如同事奉父親一樣地盡心盡力。尤其老人家體質羸弱,消化不佳,為保康健常需少量多餐,故照顧頗為費神。所以每當吃完飯不久,溫公總會親切地問候哥哥:「您餓了嗎?要不要再吃點東西?」幾乎是時時刻刻地關注,就如同照顧嬰兒般地無微不至。
當季節的交替,氣候極其不穩,老人最怕的是着涼。所以天氣稍稍轉涼,司馬光就常常輕撫着兄長的背,并關切地問道:「衣服會不會太薄?會不會冷?」随時都注意到哥哥的衣服是不是足夠保暖。日日噓寒問暖,兄弟間的情懷自然地流露,這是何等地溫馨感人!
人的一生,和兄弟姐妹相處的時間,往往超過父母,故應該彼此相互提攜照顧,正所謂是「同氣連枝,骨肉相連」。又諺雲:「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因而,兄弟間真摯的友愛,是多麼地彌足珍貴,我們應當更加地珍重愛惜。
溫公和兄長間的手足情懷一直是古今的美談。故李文耕說道,司馬溫公是「一代完人」,他的品德、學識、涵養都無懈可擊,他的孝順、友愛、忠誠都出自于天性,是我們後人的表率。
孟子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也就是說,孩子在孩提時代懂得敬愛父母,稍微長大之後懂得友愛兄弟,這些都不用學習就能知道的,因為它是源自于自然的天性,是人人本具的良知良能,正是所謂的「人之初,性本善」。
溫公雖然高官顯貴,但照料兄長從不委由仆人代勞,巨細靡遺,都親自操持,這種至情至親的手足之愛,與下人照顧是全然不同的。我們想想,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相互扶持、相互照顧,那是何等感人的畫面!
對于兄長伯康,溫公是恭敬到了極處,也愛護到了極處,所謂「友愛至極,無以複加」。《禮記》雲:「聽于無聲,視于無形。」難道不正是如此嗎?
的确,天底下很少有人能擁有這般幸福的手足之情,畢竟人懂得珍惜的時候短,往往都是在失去之後才知後悔,為什麼過去不對他好一點?所以珍惜親情的可貴,是何其重要!
溫公的兒子司馬康,也繼承父親之志,自幼就聰穎過人、勤奮好學,不僅學識淵博,更通曉經史,又以嚴謹的治學态度和深厚的史學功底,參與了父親《資治通鑒》的編纂工作。侍奉父母極其孝順的他,在母親去世之後,悲痛至極,三天三夜都滴水不進,哀痛逾恒,完全看到溫公的風範。
司馬康為人恭敬謹慎,不苟言笑。在路上,人們見到他溫文的舉止和脫俗的内涵,即使不認識他,也知道他一定是司馬光的兒子。因為深厚的學識與嚴謹的家風,熏陶了他非凡的氣宇。他能如此優秀,都與父親的教誨息息相關。
司馬溫公照耀青史的偉大風範,啟發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人們從他不凡的品操中,體會到了真正的忠誠愛國與骨肉的至情,也見到了一位讀書人能?退則獨善其身、進則兼善天下?的卓絕操守。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身體力行,追随這種不朽的精神風範,世世代代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