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與長江都是中國的長河,黃河更是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大長河,黃河更是中國北部有名的一條大河,其中也是有着很多的分流。泾河渭河都是黃河的分流,在古代被才人們所觀賞,而後便有了泾渭分明這個成語。
那麼,本期民族文化一起了解泾渭分明的意思。
泾渭分明是一個成語,源自自然景觀。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和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彙時,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現出一清一濁,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觀,形成了一道非常明顯的界限。後人就用泾河之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來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來比喻人品的清濁,比喻對待同一事物表現出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态度。
泾渭分明亦作“泾渭自分”。亦作“泾渭自明”。泾:清;渭:混濁;泾渭二水清濁異流,彙而不混。比喻優劣、是非等非常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渾,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渭水是黃河最大的支流,發源于甘肅渭源,經陝西而入黃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發源于甯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縣船張村相彙。"泾渭分明"這一家喻戶曉的成語即源出泾渭兩河交彙處。說的是在泾水、渭水相會合處,清濁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古人認為是泾水濁而渭水清的。
這據考證,唐代詩人杜甫的《秋雨歎》中:“濁泾清渭何當分”,大概是這則成語的雛形了。那麼,現在還能不能在兩河交彙處見到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觀呢?仍然是可以的。但是,當我們來到二河彙合的地方,看到的卻是渭水濁于泾水。許多專家親赴實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濁的現象。
《現代漢語詞典》因此将這一成語解釋為:“泾河水清,渭河水渾,泾河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有人還就此撰文,認為是古人搞錯了,應該是泾清而渭濁。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真的是古人錯了嗎?實際上,從流經的地域來看,渭水自甘肅烏鼠山流經陝西入黃,流經的是關中平原、八百裡秦川之地。
而泾水全程流經的是黃土高原,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就河水含沙量而言,應該是泾水大于渭水的。據統計,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輸送3.04億噸泥沙,平均含沙量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納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輸送泥沙1.78億噸,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從數字上看,還是泾濁渭清,尤其在枯水季節。
但到了現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遊地區人類活動的原因,環境破壞嚴重,水土流失也同樣為一個重要問題。由于渭河流經地區土壤所含礦物成份的原因,當渭河含泥沙量達到每立方米10公斤時,水色便呈赤黃色了。
從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觀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錯了,這是後人人為對環境發生的影響,不能不引起重視。因為這一成語的緣故,每年來泾渭會合處看“泾渭分明”的人不少。
【結束語】泾河渭河的典故也同樣類似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樣都是不被身邊的事物所感染,一直維持自身不被外界的邪惡所幹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