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源遠流長的巴蜀地區節日習俗

源遠流長的巴蜀地區節日習俗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2-03 13:27:01

  在我國的諸多地區,都有屬于各自民俗的節日活動。今天,要通過巴蜀文化介紹的是關于巴蜀地區世代相傳的節日習俗。看看其節日習俗和漢族有什麼樣的不同,又有什麼樣的特色。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巴蜀盆地内的最流行的年節古俗是漢族的習俗,它與中原地區的民俗在内涵上基本是一緻的,但也有它的不同之處。由于巴蜀從來是四方移民移人之地,曆史上有過幾次大的移民,特别是“湖廣填四川”,使巴蜀盆地内的民俗帶有兼容南北,并蓄東西的複合型特點。

  所謂“一方之會,風俗分雜”(《周書·辛慶之傳》),正是巴蜀民俗特色的生動說明。歲時節令有春節過年、清明上墳、燈會、花會、端午食棕子、劃龍舟、中元祭祖、中秋吃月餅等等,均與中原地區相似。

  但其中也有巴蜀自己的特色。例如,春節貼春聯之習就起源于巴蜀。後蜀時,孟超自吟“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一聯貼在宮門上,代替過去貼桃符、郁壘,這是我國春聯之始。

  大年初一到成都武侯祠遊喜神方,燒第一柱香,稱為“頭香”,即以為吉利,這也是成都特有之俗。正月初七人日遊草堂是從晚唐興起的巴蜀特有習俗,其俗源于杜甫與高适之間的人日詩話。

  上元二年(761年)高适寄詩杜甫說:“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為紀念杜甫,人們便選擇人日這一天遊覽杜甫草堂。清代四川學政何紹基為草堂撰有一聯:“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就是記人日遊草堂的習俗。

  元宵燈會起于唐時。唐玄宗幸蜀曾在元霄上街現燈,有青羊宮的道燈,昭覺寺的佛燈,大蔥寺的水燈,從此形成極富特色的成都燈會。宋陸遊曾有詩寫成都燈會盛況:“鼓吹連天沸五門,燈山萬炬動黃昏。”作為古俗,成都的燈會與燈市都在元霄前後,燈市的繁華不亞于燈會的璀燦。

  清人有竹枝詞寫燈市:“城隍廟前燈市開,人物花枝巧紮來。高挂竹竿求主顧,玲戲機巧鬥新裁。”又有竹枝詞寫燈會:“看燈大放鬧喧天,獅子龍燈竹馬全。看過錦城春不夜,愛人惟有彩蓮船。”燈會與燈市相結合是成都獨有的特色。

  除了成都之外,四川各地幾乎都有燈會,發展到今天,已經以其多姿多彩馳名海内外。四川燈會以成都燈會曆史最悠久,以銅梁燈會的紙紮龍燈工藝最精湛,而自貢市的“國際恐龍燈會”則以其規模大、門類多、花樣新而為四川之冠,已在海内外多次展出,為四川赢得了很高的聲譽。

  成都花會源于唐代的花市,以後曆代相沿。趙祥《成都古今集記》說:“成都二月花市,各地花農辟圃賣花,陳列百卉,蔚為香國。”到明清時,花農逐漸集中于青羊宮,每年二月十五日定期開市,至今猶然。

  端午節龍舟之習,巴蜀與中原相同。但在唐宋時期,蜀地的劃龍船是在三月三日,後來才改為五月五日。

  清明上墳之俗起于西漢,巴蜀一直流行至今。過去西蜀地區在這一天要賣歡喜團,小商販以各色炒米作團,用線貫串,叫“歡喜團”,這是巴蜀不同于中原之處。

  巴蜀節令習俗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俗好衆人參加的遊樂,“西蜀遊賞之盛甲于天下”,并且其遊賞習俗常常同各種藝術表演相結合,“倡優歌舞,娥瞄靡曼”,體現了蜀人重文學儒雅之風的特色。

  例如每年四月十九日院花夫人誕日舉辦“浣花大遊江”,這就是自唐代以來成都獨有的習俗。這一天傾城出動,錦江舟接樯銜,兩岸彩棚連座,十裡不斷。地方官帶頭出遊,叫做“邀頭”,百姓人家則自帶座具“邀床”,因此這一活動又叫“邀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