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戲劇文化詳解:花雅之争的曆史過程

戲劇文化詳解:花雅之争的曆史過程

知識 更新时间:2024-10-04 08:34:27

  俗話說:“兩虎相争必有一傷。”花和雅是不同的變現形式,一般認為,雅部就是昆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調,統謂之亂彈。本期戲劇文化将為你詳細介紹,花雅之争的曆史過程。

  概念簡介(李鬥《揚州畫舫錄》)

  花、雅之分,沿襲了曆來封建統治者分樂舞為雅、俗兩部的舊例,具有崇雅抑俗的傾向。所謂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為雅樂正聲;所謂花,就是雜的意思,言其聲腔花雜不純,多為野調俗曲。故花部諸腔戲,又有“亂彈”的稱謂,曾長期受到上層社會、士大夫的歧視而登不了“大雅之堂”。

  雅部與花部的劃分,對戲曲聲腔有明顯的褒貶評價,是古代封建正統的“雅”、“俗”觀念對戲曲認識上的具體表現,所以戲曲史中把此時期“花部”諸腔和昆曲争奪劇壇地位的曆史稱為“花雅之争”。

  花雅區别

  一、戲曲行當之别,即所謂“凡旦色之塗抹、科诨、取妍者為‘花’”,“不傅粉而工歌唱者為‘正’”,即雅。即以上吳長元所雲。這是花、雅的原始意義。元夏庭芝《青樓集》“李幼奴”條雲:“凡妓,以墨點破其面者為花旦。”蓋與此相近。

  二、戲曲聲腔之别,蓋由原始義而來。原始義中的“花”是花雜、通俗的意思,“正”是雅正,引申為戲曲聲腔,花雜、通俗者稱花,雅正者稱雅。即以上吳長元所雲“今以弋腔、梆子等曰‘花部’,昆腔曰‘雅部’”。

  三、戲班之别,歌雅音之戲班為雅部,歌花雜、通俗之音之戲班為花部。

  花雅之争并不是勻速發展的,它大緻經曆了三個階段:

  1、康熙中葉以後的昆腔、弋陽腔(京腔)并峙。技藝高超的弋陽腔與昆曲争勝,弋陽腔在北京的分支高腔取得優勢,甚至壓倒昆曲,出現“六大名班,九門輪轉”的局面,受到統治者的青睐,進入宮廷,很快演化成禦用聲腔,失去剛健清新的特色,逐漸雅化而衰落下去。

  2、乾隆中葉的京腔、秦腔之争。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秦腔表演藝術大師魏長生進京,與昆、高二腔争勝,轟動京師,大有壓倒後者的勢頭,占取上風,以緻“歌聞昆曲,辄哄然散去”。(徐孝常《夢中緣傳奇序》)清廷出面,屢貼告示,禁止演出,魏長生被迫離京南下。

  3、乾隆末年四大徽班進京,花部取得最終勝利。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帝80大壽,高朗亭率徽班來京演出,以安慶花部,合京(即高腔)、秦二腔,組成三慶班,接着又有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即着名的四大徽班晉京,把二簧調帶入北京,與京、秦、昆合演,形成南腔北調彙集一城的奇特景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