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三姑六婆大家應該是十分的熟悉,經常在肥皂劇中能看的到。本來指的是古代的時候女子從事的幾種事業,不過現在指的是從事不正當交易的婦人們。本期的民族文化,講講三姑六婆指的是什麼。
在日常口語中,“三姑六婆”是一個使用頻率較高的詞,用來泛指社會上各色各樣的女人,帶貶義。那麼,“三姑六婆”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三姑六婆”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明代一位叫陶宗儀的學者在筆記中記載了三姑六婆的身份。清代李汝珍在他的小說《鏡花緣》中也寫道:“吾聞貴地有三姑六婆,一經招引入門,婦女無知,往往為其所害,或哄騙銀錢,或拐帶衣物。”在此,我們不難看出“三姑六婆”在當時的意思,此意也一直延續下來。
現代漢語中解釋“三姑六婆”為社會上各種市井女性,在古代,“三姑六婆”指的是民間女性的幾種職業。
“三姑”,指三種宗教的出家女性。即,佛教的尼姑、道教的道姑、專門給人占卦的卦姑;六婆,則指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
六婆中,牙婆是指專門販賣人口的人口販子,專為富貴人家買賣奴婢、妾侍。
媒婆指專為人介紹姻親的女性,對此我們很熟悉。
師婆是專門施咒、請神問命的。
虔婆是妓院内的鸨母。
藥婆是專門賣藥的女人。
穩婆則是專門接生的接生婆,如果發現遺體,亦會由穩婆負責驗查是否被人先奸後殺。
《“三姑六婆”之說》中介紹,在中國舊小說及生活方式中,“三姑六婆”代表着相當惡劣的形象。這個形象包括七嘴八舌、不務正業、串門子、搬弄是非、媒介淫惡、唯利是圖、誘人入彀、愚昧無知、賊頭賊腦等等。
在古代,“三姑六婆”是人人厭惡的人物。不但“三姑六婆”本身令人痛恨,就連與“三姑六婆”有所接觸的婦人,都被視作有玷婦德。晚清大儒鄭闆橋曾數次告誡家中婦女,不可與“三姑六婆”之流有任何來往。
在今天看來,“三姑六婆”中,除牙婆、師婆、虔婆令人不齒外,其餘當屬無可厚非。那古人緣何視此為惡劣之人物呢?張炜認為,封建社會時婦女地位極其低下,平日深居簡出,不知外界事物,遇事無人談心。“三姑六婆”由于經常往來于各個階層,見多識廣,話題豐富,且善于察言觀色、趁隙而入,深得婦女之歡心,長此下去,個别“三姑六婆”便心生邪念,利用自身“優勢”誘谝婦女,圖己私利,婦女往往受騙而不自覺,遇事仍然求助她們。于是,人們對其深惡痛絕,“三姑六婆”的醜惡形像便長此流傳下來。
其實,在古代文學作品和戲劇中,“三姑六婆”也不完全是醜相,如戲劇《秋江》的陳妙常,《庵堂認母》中的智貞,雖然都是道姑,但她們都是好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