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淺談湖南道教文化

淺談湖南道教文化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02 11:09:11

  我國道教文化有着悠久的曆史,道教文化理推萬物,對我國的哲學、藝術、文學、音樂、醫藥、天文等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響。南嶽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陽市境内,自古就是道教洞天福地。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下湖南文化之道教文化。

  天師張道陵,于東漢中期“自天目山遊南嶽,谒青玉、光天二壇,禮祝融君祠”,東漢末至魏晉之交,先後又有張正禮、冶明期和陳興明等名道在南嶽栖止修真,上清派第一代宗師魏華存,于東晉初入南嶽,開壇布道。從東漢至晚清,在湖南境内從事修真、傳道的著名高道,達數百人之多,其中南嶽高道一百一十餘人。在“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湖南分别占有六“洞天”和十二“福地”。

  湖南道教宮觀的興建,始于魏晉,盛于唐宋,全盛時達數百所。目前,全省正式對外開放的著名宮觀除南嶽廟東八觀以及黃庭、玄都、紫竹林、祖師殿、朱陵宮等宮觀外,尚有長沙雲麓宮、河圖觀、陶公廟,桃源九龍山、株州仙嶽山、茶陵雲陽仙、郴州蘇仙觀,永順祖師殿等宮觀50餘座。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湖南是道教傳播和活動的重要地區。據傳說,早在道教創始期,東漢末年創建五鬥米道的張道陵,“嘗自天目山遊南嶽,谒表玉、光天二壇,禮祝融君祠”。道教在湖南的正式傳播,當始于東晉時期的著名女道姑魏華存,在南嶽潛心修道16年,傳播上清經錄,為道教上清派的創始人,在湖南最早播下了道教的種子。被封為南嶽夫人,人稱魏夫人。唐代道教鼎盛,湖南亦獲得長足發展。

  當時全國道教活動地址,逐步有三山五嶽、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稱。而在三山五嶽中,湖南占其一,即南嶽衡山;三十六洞天中,湖南占其六;七十二福地中,湖南有其十三。明代,湖南道教多為武當道的繼承和傳播者,各地多建有供奉真武大帝神像的“祖師殿”。著名的有長沙嶽麓山雲麓宮、慈利五雷山、嶽陽大雲山、張家界朝天觀等。近代時期,湖南道教在總的趨向衰落過程中,仍有所建樹,主要是新建和重建了一些宮觀,如:長沙河圖觀、鬥姥閣,南嶽祖師殿,及浏陽青陽山道院等。

  湖南道教不僅由來已久,而且曆代高道輩出。僅清《南嶽志》記載,從東漢至明清時代,在南嶽隐居和授業的名羽高道就有109人,或結廬修道,或參訪雲遊,或談玄講道,或立說著書。近代湖南道教人士還适應時代潮流,組織過一些道教社團和機構,如1912年成立的中國道教會湘支部。

  特别有影響的是1939年在南嶽成立的“南嶽佛道救難協會”。這是周**、葉**同志親自動員支持并建議定名的抗日救亡組織,葉**應邀參加了成立會,并發表講演,号召愛國宗教徒走出禅房道觀,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産生了良好的影響在中國的許多旅遊勝地,常常見到洞天、福地之名,所謂“洞天福地”,是道教選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巒合抱中虛,兼采陰陽二氣的“洞室”通達上天,神仙主治,衆仙所居,凡夫道士居此修煉,即可登仙;“福地”即謂“得福之地”,多為地仙、真人主宰,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

  洞天福地觀念形成于東晉以前,早期道經《道迹經》、《真诰》均已提到“十大洞天”、“福地志”。南北朝道書《敷齋威儀經》将天下分為“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洞天福地具體名目則首先載于唐道士司馬承祯(647——735)所編《天地宮府圖》,以及後來唐道士杜光庭(850——933)《洞天福地嶽渎名山記》和北宋道士李思聰《洞淵集》等書中。

  湖南地處華中,道教文化淵源流長。全國“36小洞天”,湖南境内就有6處:即南嶽衡山洞天、醴陵小沩山洞天、醴陵瓷業源頭——沩山古洞天;東堡沩山,衆山環繞,綿亘數十裡,泉清林茂,風景秀麗,當地稱“古洞天”。所謂“洞天福地”,是道教選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巒合抱,中虛而兼采陰陽二氣的“洞室”,可直達上天,為神仙所居洞府,凡夫、道士居此修煉,即可登仙。

  雖是道家之說,但這些地方确實是神奇清幽,山靈水秀,有其獨特魅力。沩山洞天,峽谷幽深,溪流潺潺,清澈見底。沖口截流築壩,建望仙橋水庫。日益成為令人向往自然的旅遊佳境。相對于十大洞天,唐代道教名人司馬承桢《天宮地府圖》,列全國道教36小洞天,72福地中,湖南有洞天6處,福地12處。

  醴陵沩山是第十三小洞天:小沩山好生玄上洞天,相傳為仙人花邱林和傅天師修煉之仙居。唐代,大緣禅師在沩山建寺,宋殿元易祓書匾:小沩山寺,又名大通寺。清雍正七年(1729),自廣東興甯移居醴陵的廖仲威,在沩山及附近廣大地區發現瓷泥,即向小沩山寺住持智慧賃山采泥,并邀約同鄉技工20餘人,在當地招工,傳授技藝,創辦瓷廠,生産釉下青花瓷,是醴陵瓷業發源地。後逐漸向赤竹嶺、老鴉山、王仙、大林、漆家坳、五石窯前等地擴展。

  興旺時、沩山有瓷廠百餘家,成為醴陵的瓷業生産經營中心,成為造福沩山及其周邊地區的新興産業基地,成為推動醴陵經濟社會進步的新“洞天”,曾有“小南京”之美稱。廖仲威等在小沩山寺後為先師樊進德(明朝人)建樊公廟。每年農曆五月十六日為樊公生日,大開廟門,各廠業主、技師、徒工齊來拜祭。平時各廠開窯必祭祀小沩山寺于1990年前後修複,1996年再建山門。樊公廟于1958年被拆毀。甯遠九嶷山洞天、望城洞陽山洞天、辰溪大酉山洞天、桃源桃源山洞天,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