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之一,在長期的馴化過程中,人類與狗逐漸建立起友好的關系,狗則以忠誠來回報,故有說法認為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那麼在2018農曆戊戌狗年之際,就讓民族文化為你盤點,我國民間關于狗的傳說。
在長期馴化的過程中,人類對狗傾注了大量的精力與時間,使得人們對于狗有着特殊的感情。而狗則始終是人們身邊一位沉默的跟随者,默默無聞,但總是能出現在人最需要它的地方。也因如此,狗自古就有忠誠的美名。
古代對于狗的評價,以“義犬說”影響最大,屢有義犬救主、義犬伸冤、義犬報恩等傳奇故事見諸文學作品與民間傳說。
《續搜神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晉代有個姓楊的後生,養了一條狗,他與這狗出入相随,形影不離。一次,他喝醉了酒,路過一片沼澤地,躺到草地上就睡着了。時逢野火燎原,風勢正盛。狗驚恐大叫,可是這後生酣睡不起。狗情急生智,跳到了水裡,帶上一身水,灑在了後生所卧的草地上。這樣反複多次,周圍的草變得濕漉漉,這後生也避免了一場災禍,而狗卻因之累死了。
唐人《集異記》亦雲:有個叫柳超的朝官,因犯了王法,被貶到江水,随從隻有二奴一狗。兩個奴才圖謀不軌,想謀害主人,竊資逃走。狗得知内情,便咬死了兩個奴才,保全了主人。
在滿族的傳說中,狗是少年努爾哈赤的救命恩人:明軍追殺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又饑又渴,昏倒在草野。明軍放火想燒死他,而狗卻蘸水滅了火,救了努爾哈赤。
《晉書·陸機傳》載:陸機羁寓京師,與家人久無書信來往,他思家心切,請求自己馴養的一條名叫黃耳的狗幫忙。狗搖尾允肯,遂修書系于狗項。狗尋路南走,将書信送回家,随後又帶回了家裡的消息。
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從這些記載者與傳說者那欣賞的筆觸中,我們看到了人們對狗品格的褒揚。中國人喜歡狗,就是喜歡狗的這種品格。宋朝李至的《呈修史錢侍郎桃花犬歌》說得很明白:“宮中有犬桃花名,绛缯圍頸懸金鈴。先皇為愛馴且異,指顧之間知上意……”在皇帝眼裡,這條皇家花犬簡直比大忠臣還要忠誠。
不過,對自己忠誠的狗當然是誰都會欣賞。如果這個忠誠對象換做了别人甚至是自己的敵人,狗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就改變了。人們通常會對自家的“狗”寵愛有加,對别家的“狗”則讨厭無比。
于是,“走狗”、“看門狗”或“狗腿子”成了送給某些人的“帽子”,更有甚者,謾罵之言也與狗發生了關系,諸如“狗娘養的”、“狗頭軍師”、“狗血噴頭”、“狗仗人勢”、“狗嘴裡吐不出象牙”等。在這裡,狗的忠誠變成了奴相,為人所鄙視。
不過,這并沒有影響民間百姓對狗的寵愛。過去在農村,男孩以狗為乳名者頗多,如狗剩、狗娃、狗蛋之類,漢代大文學家司馬相如的小名即叫“犬子”,古人有時也謙稱自己的兒子為“犬子”。那麼,古人為什麼要用犬名?為何謙稱“犬子”?其實在這一極普通的民俗中,蘊含着原始圖騰的意味。
從前生育成活率低下,孩子夭折者甚多,故以犬名“利于成長”。原始人為了獲得圖騰神的保護,往往利用文身、頭飾、衣着等手段,把自己打扮成圖騰物的模樣,以求獲得圖騰神的認可。取名“犬子”,無疑與此同出一轍。
其實,不僅在我國,在世界各地,狗的忠誠都赢得了人們廣泛的喜愛和尊敬。一則猶太神話故事告訴我們:牧羊犬看見蛇在牧羊人食物中下毒,便發出吠叫警告,但牧羊人并沒有意識到,欲拿起食物吃。犬為救助牧羊人,搶先吞下食物中毒而死。為了表示感謝,牧羊人給犬建立了一座墓碑。
為紀念義犬而修建墓碑之類的建築物,這似乎是許多國家通用的做法。比如說貴族寵物犬死後,時常能得到主人為其立碑的待遇。在一些國家,有許多寵物墓地,表達了主人對寵物的一片深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