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薩是佛教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佛教中也有着許多的菩薩,他們身居不同職位,做着不一樣的事情。菩薩戒就是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
那麼,本期佛學入門一起了解菩薩戒内容都有哪一些。
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戒。菩薩戒之内容為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亦即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衆生等三大門之一切佛法,作為禁戒以持守之。說菩薩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綜合為梵網與瑜伽二類律典。
受戒、持戒是在戒心,戒掉自己的貪嗔癡謾疑等諸多煩惱根源的由衷。希求好處的話,最好不要持戒,持戒本身就不好玩。持戒是修行的一部分,是最終得到大自在和快樂的過程。
無論持戒否,關鍵是要在行為、品德、言談及思維上都要利他、護他、愛他和為他。而不是為己、護己、利己和愛己,否則無量苦惱接踵而來,源源不斷、綿綿不休。争執、苦惱等多由于此。放下了自己,也就逐漸得到了快樂,有了真快樂,戒與不戒就不是問題了,因為你本身就是很少有利己欲望的了。
所以持戒或者持菩薩戒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踏地唯恐地痛的菩薩慈悲心。要有拯濟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和普濟愛人的樸實心。這樣不戒自戒、無護自護、不覺中無量功德,細微處綿綿福音。知足則戒,與有緣人共勉阿!
梵網戒本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網經律藏品,其戒相為十重禁戒、四十八輕戒。不論出家、在家,皆可受持。瑜伽戒本出于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卷四十一,以三聚淨戒、四種他勝處法為基準。雖亦道俗通攝,然必先受小乘七衆戒而久已成就無犯者,方能受持。古代以瑜伽戒為主,今則盛行梵網戒。天台宗之圓頓戒,即為梵網戒。
菩薩戒涵蓋了七衆戒,而又超勝一切戒。因此,凡是發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論出家、在家,均可受持。《梵網經》雲,菩薩戒為諸佛的本源、菩薩的根本,是諸佛子的根本。
所謂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意譯為“覺有情”。指以智能上求無上菩提,以慈悲下化一切衆生,修諸波羅蜜行,期于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由此可知,實踐菩薩道為成佛的正因,如能立下“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願心,則人人皆可成為“菩薩”。
此外,“三聚淨戒”具有積極向善的力量,小乘七聚戒中,造惡是有罪的,不積極修善是無罪的;而菩薩戒則既要“止惡”,也要積極“行善”。再者,小乘戒中,意業造惡,若不付諸行動,不算有罪。但是在菩薩戒中,惡念一生,即是犯罪,因而嚴格收攝六根,成為菩薩的“心地戒”。
盡管戒法有大小乘之分,但是在行持上,大小二乘是互相成就,不能分開的。小乘戒為趨入大乘戒法的基石,大乘戒則能含容一切小乘戒律;小乘戒是以自修自度、涅盤解脫為主,大乘戒則是以慈悲入世,廣利衆生為目标。因此,大乘菩薩道所攝受的衆生,廣及六道;所修德澤,普被三根。
【結束語】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大多都遵循着一些戒律,能夠保持着本心一直生活下去什麼都不在乎的人還是很少的。菩薩戒不僅僅隻是作為這樣的戒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