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華陰老腔的兩大類:阿宮腔和弦闆腔

華陰老腔的兩大類:阿宮腔和弦闆腔

知識 更新时间:2024-10-07 18:24:13

  老腔,平皮影戲的一種,起源于明末清初,其聲腔具有直高亢、磅礴豪邁的氣魄。富有突出的曆史和文化價值,世代流傳,久演不衰。你知道華陰老腔的分類嗎?這兩大類分别都是什麼腔呢?不清楚的小夥伴們趕緊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阿宮腔:

  也稱北路秦腔。因唱腔具有翻該遏低的藝術特點,亦稱遏宮腔。流行于禮泉、富平、興平、鹹陽、泾陽、三原、乾縣、高陵、耀縣、銅川、臨潼等地。

  阿宮腔原為皮影形式演出,1960年搬上大舞台,在常腔、表演、音樂伴奏以及舞台美術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但仍保持了原有的藝術特色。據老藝人段天煥回憶,清嘉慶、道光年間,阿宮腔已由禮泉傳播到渭北一帶,演出的劇目有《範雎相秦》、《玉瓶贈金》、《祥麟鏡》、《四賢冊》等。與原秦腔唱調相比,有“三放不如一遏”的藝術效果,遂取名“遏工小調”,藝人們稱為“遏工”。至清同治、光緒年間,又相繼出現許多皮影班社及名藝人,演出劇目主要有《滾龍床》、《紅拆書》、《鐵冠圖》、《艘孤》、《清河橋》等。

  阿宮腔的特點是娴雅婉轉,鋼勁有力,纏綿激昂,拖腔帶有“噫咽”之音,并以假嗓翻高唱出。

  阿宮腔的劇目題材廣泛、内容豐富,已經挖掘整理的傳統劇目有六百餘本。劇目的唱詞淺顯樸實、生活氣息濃厚。取材于曆史的劇目,大都為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昏庸腐敗、荒淫無恥、殘忍兇暴以及批判賣國求榮、表彰民族氣節的戲,如《七箭書》、《重耳走國》等;取材民間故事的劇目,多為反映倫理道德、男女愛情、抨擊忘恩負義與頌揚清正廉潔、剛直不阿的清官戲,如《西廂記》、《金鱗記》、《王魁負義》、《女巡按》等;取材現實生活的劇目,大都是抨擊惡勢力和惡少劣婦的諷刺喜劇,如《三婆娘頂嘴》、《屎巴牛招親》、《打鍋》、《抹牌》等。

  阿宮腔角色行當生、旦、淨、醜俱全;表演基本沿襲了秦腔程式,并采用了皮影某些特有的表演動作,顯得獨特别緻。同時,在表演上有塌城、劍出鞘、踢打等武打特技。

  阿宮腔屬闆式變化體音樂。聲腔分歡音與苦音。歡音表達明朗、輕快的情緒,苦因表達悲傷、凄楚、懷念、憤慨的情感。其唱腔保持了阿宮腔腔調,惟淨角揉入眉戶某些曲調;旦角又吸收了碗碗腔行腔技巧,突出阿宮細膩、婉轉、剛柔并濟的特點。唱腔闆路有[二六]、[慢闆]、[二倒闆]、[箭闆]、[一疊腔]、[三不齊]和單句送等;常用的曲牌有[一起清雪]、[遷仙客]、[春宴開]、[點绛唇]等。伴奏樂器以闆胡替代原二股弦領奏,增加了音響效果;武場面以梆子擊節,配以鼓闆、牙子、小鑼、繞钹、大号等。

  阿宮腔自搬上舞台後,先後培養出黨碧俠、權立民、傅新考、劉寶琴、李珍珠、趙雲俠、周正中、雷天民及送彩萍、暴建玲、李玉玲、劉立萍、王會利、康小利、楊小莉、郭民榮、馮碧茹、傅全冬等優秀青年演員。

  弦闆腔:

  “弦闆腔”主要流行于陝西鹹陽、乾縣、禮縣、禮泉、興平、寶雞、鳳翔等地以及甘肅東部地區。據說清代嘉慶十八年(公元1831年)即在民間流傳。唱腔有“慢闆”、“緊闆”、“滾闆”、“氣死人闆”、“撇闆”、“二六闆”等。劇目有500多本,現已整理出350本,武戲較文戲多,除“三國”、“列國”等連台本戲外,也有《碧玉簪》一類才子佳人戲。

  弦闆腔作為皮影形式演出,樂隊少而精,文武場面互相兼顧,音樂形式比較單調,唱腔通常都是上下兩句反複,“二次闆”與緊闆更似說唱性的“闆殼子”。

  其相同闆式的“闆頭”和“放闆”後的長過門,多為同一主體曲調的加花變異,句中的小過門,基本是吹腔旋律的反複變化和延長。

  弦闆腔闆式有10多種,正闆(即慢闆)是核心闆路。此外,使用較多的還有“緊闆”、“滾白”、“撇闆”等。“氣死人”(即“陰死闆”、“提頭”等)實際是變化局部唱腔的正闆;“傷音子”是在緊闆的首句加上拖腔,基本屬于帶字叫闆的唱法。其餘的“尖闆”、“二六”、“三不齊”、“三偕一”、“七偕一”等,都是短暫插入性闆式,很少單獨使用。

  弦闆腔的唱詞,主要是7字句和10字句,也有6字句、8字句和9字句的。其音樂伴奏,除部分模拟唱腔或襯托節奏外,一般隻伴奏句中或句尾的過門,宛如曲子戲的演唱形式。“紮闆子”在唱腔中起主擊節作用,所以唱腔清新晰,雅而易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