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三舍而避之是表示暫時的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以至最終化被動為主動的一種狀态,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春秋時期,時為晉侯之弟的公子重耳為避晉侯的追殺,帶領一班好漢流亡各國。到了楚國時,楚君知其日後必成晉主,于是厚待重耳。後楚君問重耳,如此待他今後有啥回報,重耳隻答:以後如果兩軍交戰,晉軍當避退三舍,以報楚王之恩。後重耳果奪晉君之位,是為晉文公。數年後楚軍攻宋,宋求救于晉,晉文公則采取攻曹、衛二國的辦法以使楚軍移師救衛。晉文公遂許當年之諾,避軍三舍(30裡為一舍,共退90裡外),并聯合齊、秦大軍,大敗楚軍。楚帥子玉則因剛愎自用又先在楚王面前誇下海口,兵敗之後自刎而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