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鼓詞也稱為是瑞安鼓詞。是浙江溫州流行的一個曲藝品種。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曲目有《陳十四娘娘》、《十二紅》等。曆史悠久的溫州鼓詞,現狀會是如何呢?是不是發展得更好了?讓我們一起往下看看吧。
瑞安市現轄5個鎮、10個街道,總人口119.05萬。瑞安人自古以來就十分喜歡聽鼓詞,據張綱《杜隐園日記》載:“晚,是處搭一戲台,懸燈結彩,雇一盲人唱《陳十四收妖的故事》。台下男女環價坐,聽者不下千餘人。少年婦女濃妝豔服,輕搖圓扇,露坐至五更始返。”
這些記載,既反映了曆史上瑞安鼓詞在城鄉活動的情況,又說明了群衆對這一說唱藝術的喜愛。解放初期,瑞安就有詞場47家,比較正常營業有36家。城鄉聽衆不但就近到詞場聽唱,而且還可以聽瑞安廣播站點播的“瑞安詞場”節目。
1983年瑞安張瑞星音像公司錄制了瑞安鼓詞錄音帶,發行國内外,深受聽衆歡迎。1998年瑞星音像公司制作了鼓詞VCD,更受聽衆歡迎。以前,一些鄉鎮如召開大會,往往把演唱鼓詞作為“開路先鋒”,以召集群衆;為配合黨的中心任務的宣傳,如計劃生育宣傳,反盜竊宣傳等,鼓詞就更發揮了“文藝輕騎兵”的作用了。
群衆的喜愛,帶來了鼓詞形式的繁榮,同時也促使藝人隊伍的壯大。據1986年統計,瑞安市有鼓詞藝人197人,如以每一藝人每年演唱一百場,每場聽衆150人計算。
年聽衆總數量可達300多萬人次,鼓詞藝人隊伍之大,有賴于鼓詞擁有廣大的聽衆,聽衆之愛好,又有賴于鼓詞,通俗易懂、雅俗共賞,同時還有賴于瑞安古來的民風習俗及鼓詞獨特的藝術形式。
瑞安鼓詞是使用瑞安方言的一種說唱藝術,為什麼以瑞安方言音韻來演唱瑞安鼓詞呢?
一、較之其它縣區,瑞安鼓詞之風尤盛。
二、瑞安城關方言噴口重,宜辨别;聲調多變,富有音樂性。
三、瑞安城關方言音韻部少,這就使每韻部包含的字數多,善于表達内容及便于藝人記憶背誦。
瑞安鼓詞的演唱形式,分“大詞”和“平詞”兩種,以一人演唱為常見。
大詞,宜唱經卷書。流傳詞目有《南遊》,民間又稱大詞為“娘娘詞”。清、郭鐘嶽的《瓯江竹枝詞》:“呼鄰結伴去燒香,迎廟高台對夕陽,錦繡一叢齊坐聽,盲詞村鼓唱娘娘。”即演唱大詞。
平詞,适合演唱以傳書,小說編成的詞目。瑞安古來習俗,凡村遇社日廟會,神佛開光,宗族宗譜,家逢壽誕,婚喪嫁娶,或夏日納涼,或犯禁、争端認錯等,總喜歡邀請鼓詞藝人去演唱。村頭巷尾,草坪中堂都可作場,多則連台數日,少者一夜即止,曲調文雅,賞心悅耳。
演唱時,藝人把一張約1.5市尺見方的凳子倒置,用帶子把四隻凳腳繃成網狀,右前放扁鼓,牛筋琴平直擺在正中,右面後凳腳上系着抱月(梆),前圍一幔。現在,一些藝人又在右面凳腳上挂堂鑼,以增加音樂氣氛。
表演時,藝人端坐椅上,左手持鼓簽(筷子),敲奏琴、鼓、梆、鑼(堂鑼),與此同時,表演者兼生、旦、淨、末、醜于一身,要求吐字清楚,情節交代分明,神态掌握準确,人物刻劃逼真,若非苦練,确實很難成功。
瑞安鼓詞以一演唱(單檔)為主,但也存在雙檔、多檔的演唱形式。雙檔,習慣上稱為唱“對詞”。或二男、或二女,若一男一女,基本都是“夫妻檔”,當然,也有“兄妹檔”。
70年代末,瑞安排練了以瑞安鼓詞曲調為基礎的鼓詞劇《秋江趕船》參加溫州地區曲藝會演,并進行巡回演出;鼓詞劇《寡婦門前》,在1984年溫州群衆文藝會演中,受到群衆一緻好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