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太監,那是一個十分可憐的人群,很多人都是在小時候懵懵懂懂的時候被父母賣進宮裡淨身當了太監。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的王朝,生活在最後一代皇帝的太監估計是這個人群中最可憐的一部分。本期的曆史故事,為你解析。
飛黃騰達的太監是極少數的,大多數走入深宮後便是一生的苦役勞作,可能一生從未見過皇帝的面。他們年老體衰離開皇宮後,大緻流轉至三個方向終老。
第一類是被至親接納,回到故鄉養老的極少數太監。這些人是極個别的幸運者,因為太監入宮基本上為親人不恥,已被排斥為非男非女的異類,如果不是貪圖太監出來有可能帶着的那點銀子或者基于太監在宮内勞作期間給家鄉親人回饋的供養,那麼即使是至親也很難接納他們。
第二類是極少數的高級太監管家,這些人比較伶俐能幹,又能攀附上宮内關系,屬于混得好的,一生工作攢下了些資産,在京城買房置地,甚至娶老婆收過繼兒子。有閑不住的繼續受聘給有錢人家做管家,頤養天年時也是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
最好的例子就是李蓮英,他應該算是太監首富。有傳言說,他的四個過繼兒子各得白銀四十萬兩,另有一大口袋珠寶。其他侄兒各分得白銀二十萬兩,他的兩個過繼女兒各分得白銀十七萬兩。此外,李蓮英在宮中還存有三百多萬兩白銀和兩箱珠寶,但他早已知道這些财寶不可能屬于他了,因此非常“明智”地告訴後人,不要再想這件事。當然,這些财富隻是他所聚斂财富的一部分,而且還不包括幾處很值錢的房産。
第三類屬于中下層,就是投奔并依附散落于京城各地的庵廟寺院,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動了就是燒香拜佛等待生命終結。衆所周知,太監不可能有直系子嗣,都是“絕戶”,不但被世俗社會也被自己的親屬所蔑視及抛棄。甚至不僅如此,“挖絕戶墳”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北京海澱中關村地區的變遷就是“絕戶”鏟除的典型例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