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難共一鬥,智者半生吃十升。”别總是嫌世界對于你的不公平,首先想想的應該是你付出過什麼值得這個世界所為你付出?人的一生許多苦難都是必要經曆了,而那些成功人士經曆的更多。
那麼,本期佛說人生最基礎的七難。
佛祖說:人生有七種苦難“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别離、求不得”
第一苦:生
作為七苦之首的“生”,就是活着。“生”乃是所有後續苦難的基礎,活着就是受苦。正如幾何學中的公理一般無需證明。
第二苦:老
随着歲月的流逝,曾經的精力、健康、記憶一一随風而去,老去的恐懼日漸清晰。對“老”的恐懼,本質上是一種“得到後再眼睜睜看着失去”的恐懼。經曆單純的人,對老的态度比較平靜,因為生活沒什麼大的變化,本來得到的不多,也無所謂失去。
越是年輕時意氣風發的人物,對老的抗拒越強——依靠精力吃飯的人,一旦沒有了精力,又不甘心靜靜品嘗記憶的甜美,失落自然要時刻齧咬心靈。若是在老去的同時,親人、愛人、朋友一一離你而去,最後隻剩一個老不死的茕茕孑立,那滋味才真正的苦之極矣。
希臘神話中曾有一女子,自負織造手藝出衆,放言“智慧女神雅典娜也織不出如此美麗的布匹”。雅典娜化身凡間女子與之比試,大勝之。女神遂懲罰該女子“永遠不死”。千年之後,那女子的親人朋友愛人都故去,自己也老得不成樣子,隻能終日織造,再無力氣可幹别的,遂化為蜘蛛。
類似的傳說在印第安神話中也有,不過是某人向神祈求不死,卻忘了祈求不老。最後下場差不多。可見對老的恐懼,原是各民族自古皆然的。
第三苦:病
病來如山倒,雖然打過拳擊的人不多,但驟然被擊倒的感覺所有大病過的人都有體會。昨天還力拔山兮氣蓋世,今天就手難縛雞氣遊絲了。若是那病不緻命,則又有病去如抽絲的過程來折磨人。病中精力不繼,什麼都幹不了,唯有睡覺;但那覺也不是無限可睡的,睡到一定程度,便隻好睜着眼睛呆呆地享受病痛了。
除了對身體的折磨外,病痛對心靈的考驗也頗值玩味。常言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百善之首的孝,在病之前都有可能退卻,遑論其他感情了。大抵上病人的情緒都不會太好,有時給人不近人情的感覺;若是久病,則大多數人已慢慢習慣,由習慣而淡漠,最後便忽略了病人與常人不同之處。
所以久病之後床前的冷清,也是别有一苦。急病考驗肉體,久病考驗心靈,小病考驗耐性——問問周圍的鼻炎、偏頭疼朋友,大體會得到一堆應付這些小絕症的無奈之談。有些人喜歡自讨苦吃,所以總想弄些病來得得,可是就算是苦難,也不是召之即來的,堪稱最任性的苦難。
第四苦:死
死的可怕,不在過程那短暫得可以忽略不計而在它的不可抗拒性。人對自己命運的認知,唯一明确的便是一定會死,大多數人不會喜歡死,對它無可逃避的終極性自然也恐懼有加;死之苦難,便在明知山有虎,隻能虎山行武松也是打不過這隻老虎的。
當人不再恐懼死亡,它作為苦難的特質也便消失,甚至可以作為一種享受曾經有一對老夫婦出門,老頭覺得冷,回家戴了副手套,然後他們走到一片樹林裡,上吊。對這種如此精緻而從容的死法來說,苦難毋甯說是藝術。在七苦之中,死是比較老實的,若有動力,通常這個苦難一求便來,這點比“病”要厚道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