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的态度是坦白承認是在演戲,老老實實承認演戲是對生活的藝術模拟,不是生活本身。”每一種戲劇都會有各自的文化特點,藝術的本身就是在一直的模拟着現實生活,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曹州梆子戲的藝術特點與劇目概況。
可能感興趣》》河南戲曲有哪些
20世紀初,其紅臉、黑臉全用大本腔(大本嗓),與現在的萊蕪梆子、大平調相近;旦角最早也用大本嗓演唱,後音有的有帶嘔(如劇目秦英征西洪月娥所唱。),據說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受到了流行在河南彰德府(今安陽市)老淮調的影響,大部分生角演員采用二本嗓子演唱,個别演員采用本嗓演唱。高調梆子在魯西一帶雖然自成一體。但除梆子外參有一部分所謂笛戲,或稱大笛羅羅,其唱調近似吹腔,實則為耍孩兒調和以笛子,因有其它雜曲,乃統穩笛戲,至其主要聲腔,則仍為梆子。
曹州梆子的唱腔優美動聽、慷慨激昂、高亢健壯,具有繁音激楚,熱耳酸心的特點,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男腔以二本嗓為主,生行的發音較纖細,淨行的發音略帶沙音和炸音。女腔的各行當都采用真、假聲相結合的演唱方法,發音多用口腔共鳴,聲音圓潤、音域寬廣。
以往能演的劇目,有六百多出,角色多以生(紅臉)、淨(黑臉)的袍帶戲為主,亦有部分漢族民間生活故事戲。常演者有四大征,即《穆桂英征東》、《秦英征西》、《姚剛征南》、《雷鎮海征北》。此外則為老十八本,如《春秋配》、《梅降雪》、《千裡駒》、《金台将》、《百花詠》(郭子儀事)、《富貴圖》、《老邊庭》、《龍門陣》、《佛手橘》、《雙玉镯》、《玉虎墜》、《全忠孝》、《江東戰船》、《宇宙鋒》、《虎邱山》、《二進宮》、〈天賜鹿》、《馬龍記》等。這些劇目,大抵為首尾完整的全本戲,比方《老邊庭》,即楊家将故事,其所包括的單折,有《闖幽州》、《兩狼山》、《雁門關》、《李陵碑》、《竄禦狀》、《拿潘》、《提寇》、《審潘》、《陰審》、《密松林》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