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傩戲代表分支:貴州德江土家族傩堂戲

傩戲代表分支:貴州德江土家族傩堂戲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8-09 21:47:45

  德江傩戲,是傩戲的一種,并且是古傩的一種,源于古時傩儀。它是一種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戲劇,也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民間風俗文化活動,其道具、服飾、音樂等都有十分特别的藝術。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傩戲文化中了解它吧。

  德江傩,作為一種古老的地域文化,是古傩的一種,它源于古時傩儀。明代中期,德江傩堂戲已發育成熟,在民間占有了生存空間和價值。德江傩堂戲原始古樸,源遠流長,除傩藝人口傳曆史外,有明洪武千年傩藝人墓志碑記;有傳代數百年的師傳名單位,《師壇圖》和代傳《金譜》。

  由于師傳不同,有茅山教和師娘教之分。師公傳授者為茅山教,師娘傳授者為師娘教,二者的“師壇圖”上都共同頂敬“玄壇會上趙侯聖主傩公大法師”。茅山教與師娘教所用道具基本相同,但演出内容和風格則有一定的差異,師娘教的文戲、正戲較多,茅山教的正戲、插戲較多;師娘教柔美細膩,唱腔婉轉,舞步輕盈;而茅山教則粗犷豪放,唱腔質樸,舞步驕健。或者說,一是充滿陰柔之美,一是充滿陽剛之氣。

  時至今日,德江傩堂戲在民間開展活動十分普遍,傩戲壇(班)遍布全縣20個鄉鎮,據不完全統計,現有傩戲壇班131壇,掌壇師131人,傩藝師200餘人,古老面具1484面,專門從事傩文化研究的人員有20餘人。

  德江傩堂戲又稱傩戲和傩壇戲,土家人叫“杠神”。它是一種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戲劇,也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民間風俗文化活動。它源于古時的傩儀,是古傩的一種。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的禮儀祀典。

  傩戲是傩堂戲的主體部份,有正戲和插戲之分,共有八十多支,其中正戲16支。除傩戲之外,一般還要進行傩技(土家人稱絕活)表演,項目由主家與壇班約定。在舉行傩事活動前,土家族老師都要精心布置一個傩壇(傩堂),所以傩堂戲又稱傩壇戲。傩壇布置精緻,集編紮、剪紙、染印、繪畫、書法、建築等藝術為一體。

  傩堂戲的演出一般是在需要沖傩還願的人家堂屋裡進行。傩堂戲的面具大多用白楊或柳木制作。白楊木質輕而不易開裂,質地細膩;其雕刻粗犷中不乏細膩,古樸中不乏韻味。

  傩堂戲有半堂戲和全堂戲之分,半堂戲用其12個面具,全堂戲用24個面具。傩堂戲中的面具的角色主要有唐氏太婆、先鋒小姐、歪嘴秦童、土地靈官、關帝聖君、開山莽将、幺兒媳婦等。

  傩堂戲的道具常用的有令旗、牛角、師刀、牌帶、令牌、神鞭、神棍、寶劍、卦子、木魚、神鼓等,它們的大小、尺寸、圖案、質地都有嚴格規定,有其象征意義,其來曆大都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傩堂戲的服飾古樸簡單,隻有頭紮、法衣、法裙三種。頭紮實際上就是土老師所帶的頭冠,法衣是執行法事的禮服。法裙多為八幅羅裙,主要用于起舞、走動。

  傩堂戲的音樂内容豐富,形式活潑,幽默風趣,多姿多彩。由于傩堂戲劇目内容和表演形式的不同,其韻可分為祭祀性音樂、正戲音樂和插戲音樂。

  傩堂戲是融音樂、舞蹈、說唱、法事、武打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舞蹈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其舞蹈分為兩大部份:一是内壇法事中的舞蹈,其舞步嚴謹,莊嚴肅穆,輕盈飄灑,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常限制在傩堂内鋪設的竹席上演出;二是外壇戲劇中的舞蹈,其動作誇張、豪放、變化性強,旋轉幅度大,活動場面寬,不受一席之地的約束。

  傩舞的舞譜稱之為“禹步”,又稱“踩八卦”或“踩九州”,其舞步常有的“丁字步”、“品字步”、“跨門步”、“旋轉步”、“梭梭步”等,雖各有不同,但都以“八卦”、“九州”的方位為舞蹈作運動的标向。

  傩堂戲演出都有一定的劇本,一般是24出,主要有《關公斬蔡陽》、《鐘馗捉鬼》、《安安送米》、《蘇妲姬選婚》、《八仙慶壽》等。

  從總體上講,德江傩以完整的傩儀和傩戲、傩技構成酬神、娛人活動系列。至今保存有完整的22道法事,24場正戲,另還有插戲以及全套面具,上刀山(刀梯)、下火海(踩紅铧撈油鍋)等傩技和完整的神案,這些都為研究傩戲傩文化提供了原始的、完整的珍貴材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