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兵爺爺兵爸爸兵姥姥兵媽媽

兵爺爺兵爸爸兵姥姥兵媽媽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02:59:15

兵爺爺兵爸爸兵姥姥兵媽媽(孩子們的兵爸爸)1

軍事科學院某部科技幹部連續多年“六一”兒童節到駐地學校開展“1 1”結對助學活動。

這是一件看似平凡的事情。30多年前,軍事科學院某部黨委把支持山區教育發展與支撐國防科研事業連在一起,發揮自身優勢關心關愛山區“下一代”成長,由此開啟了川西北山區教育新氣象。

30多年來,該部170餘名官兵先後捐出助學資金220餘萬元,幫助70餘名孩子考上大學、走出大山。“與此同時,他們更激發起當地人民群衆脫貧緻富的精氣神,帶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促進了川西北山區的鄉村振興。”

扶智

自上世紀50年代起,軍事科學院某部就駐紮在川西北深山中為國鑄劍,官兵們親眼目睹了山區建設發展長期滞後、舉步維艱的窘迫現實。于是,一場與山區中小學結對助學的活動順勢而生。

北川羌族自治縣青片鄉境内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從市區開車到青片,要走4個多小時的山路,路的一側是高山峭壁,一側則是萬丈深淵。上個世紀90年代初,軍事科學院某部專門下發了《關于認真組織開展“1 1”結對助學活動的通知》,青片鄉多所小學與該部某研究所結成助學對子,從提高入學率到加強學校基礎建設,從提高教學質量到資助貧困學生,部隊官兵走村入戶,動員村民把孩子送到學校讀書。

“以前小娃娃上不上學無所謂,反正大一點就跟着大人出門打工。現在不一樣了,哪家有娃娃該上學了,部隊的同志都清楚,孩子不去學校他們就到家裡做工作,沒錢他們就去交學費,還幫我們建了新學校。”在部隊的幫助下,供孩子讀書成才的風氣在這片貧困山區興起,很多父母在鄉鎮租房陪讀,家家争着把自己的孩子往學校送。

教育為當地鄉村建設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今天的青片鄉樓高了、路通了,轄區内發展起了小寨溝旅遊風景區,老百姓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青片鄉小學校長何文科介紹,“部隊幫助我們整整培養了兩代人,已經快30年了,從來沒有間斷過,很多人今天都成了建設家鄉的中堅力量。”

在這場結對助學活動中,同樣受益的還有通口小學、曉壩小學、禹裡小學、永安小學……“解放軍的心連着孩子的心”,該部黨委領導換了很多屆,但助教助學活動一直在繼續,“解放軍叔叔與山區裡的孩子愛心相系,經曆了大災大難的考驗。”

在該部教導隊的訓練場旁,矗立着一塊寫有“八一帳篷學校(舊址)”的紀念碑,無聲地講述着一段官兵奮力救災助學的故事。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災害讓川西北傷痕累累,北川羌族自治縣受災最為嚴重,縣裡71所學校全部垮塌,5600名地震受災學生分散安置在臨時受災群衆救助點,受災孩子的上學問題始終牽動着該部黨委領導的心。

“讓孩子有學上,就是對災區恢複重建最大的支持。”在自身受災嚴重的情況下,他們迅速協調聯系綿陽市教體局,主動請纓為災區孩子建臨時帳篷學校。5月20日晚,該部連夜組織180名官兵搶建80頂帳篷。5月21日,北川縣430名師生走進帳篷學校,成為災區複課最早的一批學生。

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他們還選派27名幹部骨幹到學校擔任輔導員,組織心理服務隊長期駐校服務,幫助孩子們早日走出地震陰霾。

黨的十八大以來,該部黨委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打赢扶貧攻堅戰重大戰略部署,堅持扶貧與扶智并重,定點幫扶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郭牛村,抓好産業幫扶、就業幫扶和文教幫扶。

他們定期組織子弟學校教師到村鎮學校跟課聽課、組織授課交流,為定點扶持村鎮孩子預留入學指标。同時,幫助村子統一規劃修繕文化設施,籌措資金修建文化廣場、宣傳欄、圖書室等,滿足村民文化活動需求。一系列的暖心措施讓郭牛村的文化教育面貌煥然一新,2018年6月,郭牛村通過國家驗收,實現脫貧“摘帽”。

希望

“科技事業後繼有人,培養下一代的科技理想、科學精神是根本。”在大山深處幾十年如一日從事尖端科學技術創新實踐,該部黨委領導深切感受到,國防科技事業的未來在教育、在人才,他們始終把科技助教助學作為關心下一代成長的主陣地、主渠道。

2021年6月26日下午,該部學術中心人頭攢動,來自綿陽市東辰學校的400名師生正興緻勃勃地觀看部隊專門為他們制作的科技短片,官兵和師生共同見證了部隊與學校協作共建簽字儀式。

據了解,這些年該部先後與多所中小學簽訂共建協議,建立教育資源共享合作機制,部隊優秀科技幹部擔任學校課外輔導員,為孩子們講授科技知識,在孩子幼小心靈裡種下科技的種子。

通往金堂縣複興鎮小學的山路蜿蜒曲折,從2017年開始,每年該部青年科技幹部易博士都要在這條山路上來回奔波好幾趟。

易博士是複興鎮小學走出來的一名大學生,回憶起這個隻有幾間教室的母校,他感慨萬千。易博士始終牽挂着家鄉的教育事業,前些年他花掉自己20多萬元的積蓄為這所鄉村小學添置教學設備、購買教學書籍。

2018年5月,他聯系中國航空協會為當地福興鎮、金龍鎮和趙家鎮等五所鄉村小學的孩子們開辦了一場“航空築夢、國防育人”科普活動,孩子們對專家帶來的航空知識科普講座、航模制作課程、微型飛行器表演和火箭發射展示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本人也專門為孩子們作了“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成長報告。

科技走進校園,改變了大山深處一個又一個家庭的命運。“新年快樂!”逢年過節,來自三台縣山區的羅玲總會把暖心的祝福送給該部某研究室的叔叔阿姨。因為家境貧困,羅玲一直跟着舅舅一家生活,她的夢想就是考上大學,走出大山。2010年,該部某研究室科技幹部開始集體資助羅玲,希望幫助她完成上大學的夢想。

2014年高考結束後不久,研究室領導專門把羅玲接到部隊,組織科技幹部為孩子填報志願。該部幹部邱波建議,“根據國家未來發展情況,自動化是一個大趨勢,建議報四川大學自動化專業。”羅玲最後憑借優異成績成功被川大錄取。後來,在大家的幫助下,羅玲又順利考取中科院的碩士研究生,去年畢業後被一家知名企業錄用。

傳承

8月的綿陽,驕陽似火,收到北京師範大學入學通知書的貧困學生胡海燕,第一個想見的人就是資助了自己6年的“大恩人”衛勇。她和母親顧不上天氣炎熱、路途遙遠,一人提着一隻大公雞,乘摩的、轉汽車,花了五六個小時才找到部隊駐地。

第一次見到自己的資助對象,衛勇帶着她們吃飯、逛街,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樣。6年前,剛讀初一的胡海燕父親去世,家庭貧困的她眼看不得不退學。得知消息的該部幹部衛勇決定為她提供學費和生活費,資助她完成學業。

“幫助别人,也是在幫助我自己。”衛勇說,“正是這6年的資助,讓我更懂得了山區人民的疾苦,也更熱愛生活和學習,對軍人的使命和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從2015年開始,該部幹部談建忠每年都要利用休假深入大涼山開展助學活動。2018年7月,在走訪涼山彜族自治州喜德縣中學時,一個瘦弱的小女孩突然跪在他面前哭訴,“談叔叔,你幫幫我吧,阿爸說姐姐有人資助,而我沒有,下學期不打算讓我上學了。”

這個小女孩叫阿西平莫,她父母覺得家裡6個孩子,少一個人讀書沒有關系,想讓她再大一點就去打工或者嫁人。看着小女孩渴望的眼神,談建忠專門去了她家裡走訪。由于語言不通,小女孩着急地在旁邊當翻譯,可談建忠怎麼都做不通孩子父母的工作。

第二天,談建忠及時協調當地愛關委的負責同志再一次來到孩子家裡。“讓孩子讀書上學,才能改善家庭生活條件,我願意一直資助她……”經曆苦口婆心的勸說,阿西平莫的父母終于同意讓她繼續上學。現在,正上中學的阿西平莫品學兼優,在學校裡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長期以來,該部官兵把關愛山區孩子和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緊緊聯系在一起,該部一些退休多年的老領導,仍然挂念着山區的孩子們,主動為他們寄去衣服、書籍和學習用品,送去助學經費。在各級黨委領導的感召下,很多官兵主動奉獻愛心,當起了孩子們的“兵爸爸、兵媽媽”。

這些年,該部官兵自發對大山深處的孩子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的資助,幫助70多名孩子考上大學。如今,許多學生大學畢業後,有的重返山區校園投身教育,有的進入政府部門服務家鄉,用實際行動唱響了一曲薪火相傳的愛心贊歌。

劉娟 張禮濱 蔣喆 文并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