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 文|圖
2018年春節,我應省哈尼學會副會長姜定忠老師之邀,來到墨江哈尼族自治縣龍壩鎮竜賓村委會蚌海村采風,看見一戶人家用哈尼族傳統工藝烤制焖鍋酒,我一邊看他們烤酒,一邊和他們聊天,得知這家主人叫張文興,64歲,釀制焖鍋酒已有30多年,以苞谷酒、谷子酒、紫米酒、荞子酒為原料,用傳統方法釀制的酒格外香甜。
☛2018年正月初三,張光福、張光明兄弟倆與父親用傳統方法烤谷子酒。
☛張光明與妻子侯興花在修理店裡銷售哈尼族焖鍋酒
聊天中得知,張家大兒子張光福,36歲,2000年來到玉溪打工,學習汽車維修,2005年自己創業,在玉溪西河路左井村開了汽車修理店,主修貨車電器、電噴系統、電瓶等。二兒子張光明,31歲,2005年來哥哥的店裡當學徒,2009年在哥哥的幫助下也自己創業,在九龍路光環停車場開修理店。
☛張光福2000年來到玉溪學習修車,如今已是老師傅了。
☛2018年11月20日,張光明在為顧客檢修電瓶,左為17歲的徒弟周應春。
☛張光福、張光明兄弟倆在修理一輛大型半挂煙車
老張熱情地邀請我去家裡吃飯,品嘗原汁原味的焖鍋酒,邊喝邊聊,故事也就多起來了。哥哥張光福認識了從大理州彌渡縣牛街鄉習裡庫村來玉溪打工的漢族姑娘李用菊,兩人于2008年4月結為連理。弟弟張光明,則認識了來自文山州麻栗坡縣猛洞鄉新寨村的苗族姑娘侯興花,2009年3月結婚。如今,兩家都在玉溪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都是8歲,都在聶耳小學讀書,兩家都居住在萬裕生态城公租房。兄弟倆都在店裡銷售父母釀制的哈尼族傳統焖鍋酒。
☛玉溪萬裕生态城公租房,是幾位少數民族青年結婚後居住的地方。
☛玉溪萬裕生态城公租房,張光明幸福的一家。
☛張光明8歲的大兒子張俊峰,在聶耳小學讀二年級。
當天在蚌海村,我又認識了兩兄弟的朋友周春華和白元良。周春華2006年到玉溪打工,在理發店當學徒,于2011年和朋友以入股的形式,在玉溪淘寶街創辦風尚秀美理發店。機緣巧合的是,周春華2013年與來自保山市隆陽區芒寬鄉空廣村委會七籮田村的傈僳族姑娘褚小令結婚,褚小令在玉溪南北大街開服裝店,他們也居住在公租房。來自普洱市鎮沅縣的哈尼族白元良,在玉溪也有自己的修理店,小白靠自己打拼取得了成績,2004年與玉溪姑娘朱美萍結婚,安家落戶在李棋街道陸篾屯村,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2018年8月12日,來自蚌海村的哈尼青年周春華在自己開的風尚秀美理發店為顧客理發。
☛傈僳族褚小令和她開在玉溪南北大街的服裝店
☛來自鎮沅縣的哈尼族白元良,在玉溪自己開的修理店工作。
這幾位少數民族青年的經曆令我感慨,也讓我肅然起敬。2010年,我就開始關注農民工了,他們是各行各業的主力軍,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吃苦耐勞、不怕挫折、沒節沒假,處于城市的邊緣,忍受着工作環境的苦、生活條件的苦、拖欠工資的苦、子女入學的苦等;為節省開支租住在城中村或城交接合部,穿着髒衣服,幹着最苦最累的活,掙着最幹淨的錢。他們面對的現實是,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他鄉容不下靈魂,故鄉放不下肉身的不舍與無奈。
☛蚌海村位于距墨江縣城50公裡的哀牢山深處,是在玉溪打拼的幾位哈尼青年的故鄉。
想不到在距離墨江縣城50多公裡的哈尼山寨,會遇到從玉溪回來與父母團聚、歡度春節的一撥青年,他們從墨江、鎮沅到玉溪,從農村到城市,從最初的打工,到自己創業當老闆,在玉溪戀愛、結婚、成家立業,
他們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平凡故事,深深地感動着我。這幾位年輕人的經曆令我感慨,也讓我肅然起敬。
回到玉溪後,我與幾個年輕人有了更多接觸,雖然修理店規模不算大,但是他們修車的技術好,誠信守約,赢得了好口碑,在競争激烈的汽車修理市場闖出了一片天地,站穩了腳跟。許多老司機成了他們的固定客戶,甯肯舍近求遠、排隊等候,也要指定他們修車。張光福對我說:“我們與玉溪有緣分,這個城市一步步成就了我們的夢想。”
編輯:韓娅嬌 王鵬
審核:楊雪
終審:趙琳
歡迎轉載,請注明出處、作者。
~ ~ ~ ~ ~ ~ ~ ~ ~ ~ ~
長按二維碼掃描關注"玉溪發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