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綠色發展是人與自然協調共赢

綠色發展是人與自然協調共赢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6 00:17:18

【生态聚焦】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章正 張蕾 張景華 高建進 王勝昔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内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美麗中國,幸福人民。十年來,我國生态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祖國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如何進一步擦亮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有力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為此,光明日報記者采訪了北京市生态環境監測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劉保獻,福建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孟芊,河南省鶴壁市委書記馬富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

綠色發展是人與自然協調共赢(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綠色發展)1

群山環抱、雲霧缭繞的武夷山國家公園腹地桐木村景觀新華社發

生态文明建設成就非凡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設,生态環境保護取得非凡成就。對此,您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常紀文:過去十年是生态文明全面建設的十年。我到湖北、内蒙古、甘肅、陝西等地野外調研,經常能遇到野雞、野兔等野生動物,讓人驚喜。在湖北長江邊的河段裡,還能看到小時候難得一見的翹嘴白和鳡魚。

這些變化,得益于黨中央和國務院對生态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高度重視——深入推進生态文明體制改革,實施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行動計劃,系統加強生态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生态環境保護黨政同責體制和中央生态環境保護督察制度。一系列舉措,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劉保獻:我感受最深的是新時代十年生态環境質量得以前所未有的提升。以“北京藍”為例,PM2.5年均濃度從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下降了63.1%,充分體現了良好的生态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綠色發展是人與自然協調共赢(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綠色發展)2

在山東萊西市南墅鎮袁家村,荒山變果園。圖為果農在采摘冬桃。新華社發

孟芊: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始終牢記囑托,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加快培育綠色動能,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态文明試驗區。生态文明指數居全國第一,水、大氣、生态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全優。好生态已經成為全省人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源泉。

馬富國:鶴壁圍繞創建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市,聚焦天更藍,強力推進控排、控煤、控塵、控油、控車、控燒等“六控”措施;聚焦山更綠,深入開展“滿城櫻花、銀杏繡城、處處竹園、綠滿鶴壁”建設;聚焦水更清,持續深化“四水同治”“五水綜改”。如今的鶴壁,山水交融、藍綠交織,昔日“煤城”變“綠城”,赢得了群衆普遍贊譽。

協同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記者:要建設美麗中國,生态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當前,生态環境保護還存在哪些困難和挑戰?

常紀文:我國的生态環境保護工作現狀,離2030年碳達峰行動目标和2035年美麗中國基本建成的目标還有一定差距。目前,生态環境保護工作還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一是污染防治攻堅戰進入新的階段,生态環境質量的改善可能會比以前更艱難,所需的科技創新、資金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任務不比以前輕松。二是既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還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協同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難度會更大。三是我國區域發展不均衡,各地開展綠色生産和生活轉型的能力不一,環境保護産業的核心競争力仍不高,梯級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目标的難度較大。四是雖然生态文明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取得重大進步,但是體制和制度的協同實施和集成創新需要加強。五是行政管理和監督在生态環境質量改善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市場機制和社會參與的作用發揮不夠,國家生态環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仍需進一步努力。

綠色發展是人與自然協調共赢(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綠色發展)3

福建省福州市市民在金雞山公園茉莉花生态廊道遊玩。新華社發

劉保獻:當前,我國生态環境保護仍然處于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特别是當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者接近上限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部分地區領域生态環境問題依然嚴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須加強。這些都需要我們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孟芊:福建的生态環境保護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短闆,部分近岸海域水質達标率不高,小流域水質改善尚不全面。目前,各省市都高度重視生态環境保護工作,我們要繼續保持全國領先的地位,必須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同時,我們也面臨不少挑戰,如資源環境日益趨緊,生态文明改革系統集成有待進一步提高,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亟待提速,碳達峰碳中和領域專業人才緊缺。

馬富國:鶴壁因煤而建,長期的資源開采給生态環境保護造成了巨大壓力,推進産業加快轉型、優化能源消費結構、轉變交通運輸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任務還很艱巨,礦山生态修複還有不少欠賬。我們将堅持削減污染排量和擴大環境容量“兩手齊抓”,生态保護、生态建設、生态治理“三管齊下”,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鶴壁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記者: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具體部署。您比較關注哪個方面?有何體會和思考?

常紀文: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進度。綠色轉型既要緊盯生态文明建設的長期目标,也要制定各項工作的階段性目标。在階段性目标的實現過程中,各項措施必須實事求是、統籌謀劃、協同增效。措施的推進必須穩中求進,統籌考慮經濟增長、社會就業、能源安全等方面的因素,不搞“一刀切”和“齊步走”。在把握長期目标的進程中,結合實際情況适時靈活調整有關工作的節奏。

綠色發展是人與自然協調共赢(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綠色發展)4

藍天白雲下的北京城市風光新華社發

劉保獻: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确了四個方面的工作新要求,特别是提出“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進一步體現了黨中央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良好生态和優美環境需要為根本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和魄力。這對我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埋頭苦幹、奮勇前進,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孟芊:我理解的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就是将生态文明建設真正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之中,在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高顔值生态上發力,探索綠色發展新路。

馬富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下一步,我們将加快完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産生活方式,努力實現産業生态化、生态産業化,讓綠色成為鶴壁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态。

錨定建設美麗中國目标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标。其中,強調要“廣泛形成綠色生産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态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标基本實現”。請問,接下來還需要做什麼?

常紀文:一是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态環境保護工作的規律,協同推進各方面目标實現;二是把新型能源體系的構建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三是結合美麗中國建設、碳達峰目标,構建經濟社會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評價考核指标體系,實現我國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工作的一體化謀劃、一體化推進、一體化考核;四是大力發展綠色、循環、低碳市場,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促進生産要素在國内和國際的優化配置。

綠色發展是人與自然協調共赢(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綠色發展)5

豐收時節,江西弋陽金黃大地景美如畫。江鴻躍攝/光明圖片

劉保獻:生态環境監測是生态環境保護的“耳目”“哨兵”,對照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标,我們需要進一步提升生态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水平,強化“監測先行、監測靈敏、監測準确”。特别是在完善大氣環境立體綜合監測體系、深化水生态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拓展生态質量監測、提升碳監測技術水平、加強污染源監測和應急監測、統籌構建智能感知監測網絡等方面突破創新,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更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孟芊:我們将錨定建設美麗中國示範省總目标,積極發揮全國生态文明建設改革試驗田作用。堅定不移做改革創新的實踐者,在更高水平、更高層次上推進生态文明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做綠色低碳發展的排頭兵,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堅定不移做綠水青山的守護者,深入實施藍天、碧水、碧海、淨土工程,高質量推進生态保護修複;推動城鄉環境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建設,持續鞏固生态環境保護成果,讓人民群衆共建共享更多綠色福祉。

馬富國:奮進新征程,我們重點在生态保護治理上下功夫,抓實生态修複、抓優國土綠化、抓牢污染防治,實現生态保護系統化、環境治理精細化;在綠色轉型發展上下功夫,加快動能轉換、優化能源結構、促進低碳循環,實現經濟與生态“雙進雙赢”;在改善人居環境上下功夫,實現生态美與百姓富有機統一,始終沿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堅定前行。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29日08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