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傳統孝道的價值和意義

傳統孝道的價值和意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06:10:55

傳統孝道的價值和意義(傳統的孝道究竟是什麼)1

傳統的“孝道”究竟是什麼呢?

《尚書》中說:“奉先思孝”;《爾雅》解釋孝為:“善事父母曰孝。”許慎《說文解字》則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這些釋義都是把贍養父母作為孝的基本含義,由此可見,孝最早是作為倫理道德範疇出現的,指子女善待父母長輩的倫理道德行為。

中國古代孝的觀念源遠流長,上可追溯到舜帝對其父瞽瞍的孝行。早在殷商的甲骨蔔辭和青銅器銘文中就已有“孝”的文字。從字形上來看,“孝”字像一個老人手牽幼子,也像一個孩子手扶老人,表示祖父與子孫之間的一種親愛關系。作為子女,從父母那裡傳承血脈與家風,是祖先與父母生命與精神的延續,不孝,就失去了這些做人的根本。

《孝經》中孔子這樣說: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我們的血肉之軀,來自于父母,不敢讓它受到诽謗和傷害,這是盡孝的開始。修德立身,奉行正道,揚名于後世,讓父母受到尊崇,這是孝道的最終目标。孝道,從侍奉父母開始,以報效國家繼續,成就于忠孝兩全的立身之道是孝道的最終目标。

孔子認為,最基本的孝道,并不是要如何照顧好父母雙親,而是首先要愛惜自己。自己的身體是父母所生,遭人指責辱罵,或者有任何的傷損疾病,自己可能不太在乎,但父母會為之痛惜、心疼。所以保護自己的名譽,愛惜自己的身體,保證身體健康這就是孝的開始。也就是《弟子規》裡說的“身有傷,贻親憂,德有傷,贻親羞”。

孝子想到要孝養父母,不會無節制地花天酒地,不會沉迷于吃喝嫖賭,遇到困難不會随意放棄奮鬥目标,更不會放棄自己的生命。而能提高自我修養達到品德高尚,成就一番事業,讓父母為自己驕傲自豪,這是孝的最終目标。所以,孝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為國效力,最終達到成就事業。

傳統孝道的價值和意義(傳統的孝道究竟是什麼)2

儒家思想認為,要做一個正人君子,孝悌是根本。《論語·學而》篇中,有子說: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君子緻力于基礎,基礎打好仁道自然産生。孝敬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

孝悌是君子之本,為仁之本,也是人之道産生的根源。儒家崇尚君子和仁愛,把孝悌看做二者之本說明孝悌對于個人是多麼重要!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說:“仁的實質就是事奉父母,義的實質就是順從兄長,智的實質就是明白這兩者而不離開,禮的實質就是調節、修飾這兩者,樂的實質是樂于這兩者,歡樂就由此而生。歡樂萌生了就無法遏止,無法遏止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

孔子把孝看作是為學的前提。

子曰: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則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孩子們在家孝順父母,出門敬愛兄長,謹慎而有信,博愛大衆,親近仁者。躬行之後有多餘的力量,再去學習文獻。”

《論語》中孔子說:“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入則孝,出則悌。”在這裡,孔子給出了孝悌的範圍和概念。他認為,隻有孝、悌、謹、信、愛衆、親仁做到了,且“行有餘力”,才能學文,可見孔子是把孝放在第一位的。正如後世所說“百善孝為先”。

由做人,到學習,由學習,到更好的做人,都源自于孝道。因此,儒家認為,“孝”是一個人為學的基礎,是一個人成君子的基礎,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更是社會發展的基礎。

與我們一般認為的“孝”就是照顧贍養父母不同,孔子首先把孝悌作為仁愛的主要表現形式: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

其次,孔子把人和一般的動物區别開來,在照顧贍養父母的基礎上,賦予孝以崇敬父母的内容: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

如今的孝,是所謂的贍養雙親就夠了。然而連家裡的犬馬都能飼養,如果内心不尊敬雙親,贍養父母和飼養犬馬有什麼分别呢?

同時,孔子還把孝道從家庭領域擴展到政治領域,認為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就不會犯上作亂。孔子的學生有子說: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為人守孝悌而冒犯長官的,很少。不經常冒犯長官而又經常為非作歹的,卻從來沒有。

傳統孝道的價值和意義(傳統的孝道究竟是什麼)3

作為孔子學生的曾子則賦予“孝”以精神方面的内容。

曾子認為,相對于物質方面來說,精神方面的孝更為重要,因此對孝做了全面的定義,分為大孝、次孝、下孝三個層面:

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禮記》

孝有三種:最大的孝是尊敬雙親,其次是不使雙親受辱,最下等的孝是撫養雙親。在曾子的定義裡,尊敬父母是孝的最高層次,是其它道德要求的基礎,而贍養父母隻是孝的最低層次。

曾子曰:“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寝處,以其飲食忠養之孝子之身終,終身也者,非終父母之身,終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馬盡然,而況于人乎!”——《禮記》

曾子說:“孝子養老,使父母内心快樂,不違背他們的意願;言行循禮,使他們聽起來高興,看起來快樂;使他們起居安适;在飲食方面盡心侍候周到,直到孝子終身。所謂“終身”,不是說終父母的一生,而是終孝子自己的一生。所以,父母生前所愛的自己也愛,父母生前所敬的自己也敬。就是對他們喜歡的犬馬也都是如此,更何況對他們愛敬的人呢!”

在儒家看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實行仁德的根本。而仁德則是最高的社會倫理道德。

孟子說: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重鄉校教育,反複強調孝悌的道理,須發斑白的人就不至于在道路上背物負重了。年滿七十的人能穿上綢帛、吃上肉,老百姓不受饑寒,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天下,從未有過。

以孝道教化民衆,從身邊事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能形成良好的尊老、敬老的社會風氣,這是提高社會道德的基礎。

荀子則将孝道以禮的形式來規範起來,成為重要的社會道德的規範。

《荀子》: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

所謂德行,就是奉行禮義。所謂禮義,就是對地位高貴的人要尊敬,對年老的人要孝順,對年長的人要敬從,對年幼的人要慈愛,對卑賤的人要給予恩惠。

傳統孝道的價值和意義(傳統的孝道究竟是什麼)4

孔子不但大力提倡作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的“孝道”,而且孔子的弟子也都是孝道的踐行者。比如闵損(字子骞),孔子就稱贊他“孝哉,闵子骞!”而仲由(字子路)更是留下了“子路負米”的故事。

《孔子家語》:

子路見于孔子曰:“負重涉遠,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不擇祿而仕。昔者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為親負米百裡之外。親殁之後,南遊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願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複得也。枯魚銜索,幾何不蠹,二親之壽,忽若過隙。”孔子曰:“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子路見了孔子說:“背負重物遠行,休息不會挑地方。家中貧困父母年邁,做官不會挑俸祿高低。過去,仲由我侍奉雙親,經常飯菜粗陋,為雙親去百裡之外背米。雙親故去後,南遊到楚國,随從百乘車馬,積累萬鐘粟米,累了坐在墊子上,餓了用一排鼎盛食物。期望還能吃粗陋的飯菜,為雙親去背米,再也做不到了。如同繩上栓的魚,幾天就腐爛。父母的年歲,也如白駒過隙般逝去。”孔子說:“仲由侍奉雙親,可以說父母在時盡力照顧,父母去世又能常常思念啊。”

經孔子、曾子、孟子、荀子等儒學代表人物的豐富和發展,以及第一部系統論述孝道著作《孝經》的出現,孝道倫理逐漸理論化、體系化,形成了儒家倫理的核心思想,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核心意識形态。

與此相應,曆代以來,圍繞孝道,無論是詩詞歌賦,書法繪畫,戲曲文章,都有大量的宣傳孝道、弘揚孝行的内容。如西漢著名的經學家劉向曾編輯《孝子傳》,元代編成的《二十四孝》等等。尤其是《二十四孝》,在印行時大都配以圖畫,稱為《二十四孝圖》,即便是不識字的人也能夠看懂,成為曆史上影響最大的宣揚儒家思想和孝道的通俗讀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