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空氣是太空的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因此才可以在無動力的太空中飛行,理論上甚至可以永遠都保持這樣的姿态,當然實際還是會受到太陽風、引力波動以及稀薄大氣等的阻力,會逐漸掉落高度,但這和在大氣層中飛行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比如執行一個幾天的任務的話,近地軌道的飛行器基本可以忽略空氣阻力的影響,因為短期影響并不明顯!但問題也随之而來,比如我們在飛機上常見的機翼、尾翼等統統都沒有了,那麼飛船是怎麼調轉方向和減速的呢?
誰說沒有機翼呢?這個大大的機翼不是啊?還真不是,因為這個是飛船的太陽能電池,畢竟近地軌道上沒有電源,隻好自個帶一對太陽能電池闆了,還有更多的,比如國際空間站!
在國際空間站上就看出來了吧,這些橫七豎八的“機翼”肯定不是起升力作用的,否則氣動作用不是相互打架了嘛!
繞了個大圈子,下面我們簡單說說太空中的飛船是怎麼飛行的!為什麼沒有動力能夠保持在軌道上?
太空中極其稀薄的大氣下隻要考慮離心力和引力的作用即可,當飛行器環繞地球的速度足夠高,産生的離心就能和地球對它的引力相等,那麼它将在這個軌道上一直運行下去,而在400KM的國際空間站軌道上,這個速度大約是6.9KM-7KM的樣子!
而飛行器變軌則隻能有變軌用的姿态發動機來控制了,一般在飛船外部都能看到一些小型的發動機,而這些主要就起這個作用!(一般飛船調姿會用姿态發動機,而望遠鏡以及其他需要精确調整位置的一般是動量輪)
這是阿波羅登月飛船在服務艙外部的姿态發動機,一般都有四組甚至更多!
需要返回和減速時候則用姿态發動機掉頭,然後啟動主發動機減速進入返回軌道,比如下圖:
比如嫦娥四号進入月球軌道時就是先調轉位置,屁股超前啟動發動機進行減速,同時姿态發動機随時調整可能出現的飛船姿态變化,否則方向搞錯,就有可能減速入軌失敗,掉入茫茫宇宙!
嫦娥四号月面登陸時也是一樣,因為月面也沒有大氣無法進行氣動面操作,所以隻能動力全程控制!
如果是回地球的話,還有重返大氣層這個階段,大氣層到高超音速激波現象會導緻高熱,副産品是黑障,會屏蔽所有電磁信号......這個過程大約也就4-6分鐘!
因此降落有大氣層的行星比沒有大氣層的行星要更難一些!
最後安全落地,可以回家了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