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曆的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五的傳統民俗活動主要有接玉皇、做豆腐、照田蠶、千燈節、趕亂歲等。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古時候中國民間認為“竈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竈王所奏的那樣,并定來年禍福。百姓們為了迎接玉帝下界視察,一方面會“接玉皇”,即祭祀玉皇大帝以祈福。在這一天裡百姓們的起居、言語都要謹慎,争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另一方面就是要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因為豆腐的“腐”與“福” 諧音,寓意着幸福;豆腐取其“鬥福”之意,希望降福來年,新的一年有個好彩頭。
臘月二十五又稱“亂歲日”,意思是竈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人間百無禁忌,辦喜事也不用再挑日子,是一年中最适合婚嫁的黃道吉日,被稱為“趕亂歲”。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
臘月二十五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幹卓拉”,意即千燈節。千燈節,也叫明安珠勒節、祖魯節、千佛燈節,是由佛教點燈儀式演變而來的宗教節日。當地人認為過了千燈節,就會年長一歲。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人們紛紛制作各式各樣的“明幹卓拉”,帶到喇嘛寺廟去點燃,點得越多越吉利。晚間掌燈後,全家老少圍坐在一起吃烤牛羊肉,用荞麥面和酥油做珠勒佛燈,把屋子照得燈火通明,以示日子紅火興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