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尖,又叫撥魚、剔撥股,是陽泉面食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也是山西四大面食之一,已有上千年的曆史。剔尖面的名稱在變化、用具在改進、湯料在創新,傳承不變的是它那筷子剔撥手法之絕,在世代相傳中經久不衰。
農曆正月十六一過,年就算過完了。百姓不會再像過年期間那樣頓頓大魚大肉,餐桌上四碟八碗般豐盛,平凡、簡單的美食成為家中日常生活的“主角”。
今天要介紹的美食是剔尖,又叫撥魚、剔撥股,是陽泉面食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也是山西四大面食之一,已有上千年的曆史。
關于剔尖的由來,《陽泉飲食》一書有詳細記載:李世民的皇妹——八姑,赴綿山誦經修行,為鄉民采藥醫病。一日,八姑為一患病老妪配藥、做飯,和面時,軟了加面,硬了加水,最後還是将面和得稀軟。眼看鍋中水開,八姑急中生智,随手拿起一塊木闆,将軟面團放于闆上,用一根筷子試着将面往開水鍋中撥,竟撥出了一根根面條。面煮熟後,老妪吃得上口,就問:“孩子,這叫什麼?”八姑将“這”誤聽為“你”字,脫口說:“叫八姑。”老妪誤聽為“撥股”,從此就有了“撥股”面,是最早的剔尖。後來剔尖漸漸流傳開來,成了山西人民飯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精緻主食。
剔尖的做法有兩種:撥魚和剔撥股。從剔尖的别名“撥魚”,不僅可以看出其制作的方法,還能看出它的形狀。“撥”意為其制作的主要工序,“魚”則指面食的形狀。《醋鄉特色》一書載,1958年,太原王毓秀和曾昭緻兩位師傅,改進民間撥魚的制作方法,将面漿放在特制的盤子裡,右手持一根特制竹筷,剔時左手一邊轉動盤,右手一邊往出剔,提高了出品速度與成品長度。後來此種做法在太原面食界全面普及,成為山西面案師傅的基本功之一。
剔尖制作與其他傳統面食方式略有不同,不用揉面,也不用擀面,而是要用到一種特殊工具:一個像乒乓球拍一樣的鐵鏟,有人叫它“剔面闆”。剔尖做法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沒有經過練習是剔不出又長又勻的剔尖面的。但這點難度對我市大部分主婦來說不在話下,有哪個本地娃沒吃過自家做的剔尖面?
制作剔尖面時,将普通面粉放入容器中,加入一勺食鹽,一邊加水,一邊用筷子順着一個方向不斷攪拌,一直到面變得有韌性,拉起來又可以輕松流下而不會斷的時候,蓋上蓋子饧30分鐘。饧的過程中也可将面團攪拌一兩次。待饧好的面團光滑且有彈性時,用筷子把面挑到剔面闆上,手掌上沾點水将面團壓扁,左手托剔尖盤,右手拿剔尖筷子,用筷子置于面邊并壓住一點面,由上而下地用力将面一根一根撥入鍋内沸水中。待面煮熟後撈出,搭配各種葷素鹵,既可幹拌、湯食,也可加蔬菜和肉類炒制,非常美味。
千百年來,剔尖面的名稱在變化、用具在改進、湯料在創新,傳承不變的是它那筷子剔撥手法之絕、頭尖肚圓面形之美、筋滑香嫩口感之佳,在世代相傳中經久不衰。剔尖口感軟滑,容易消化,對于愛吃面又沒有做面經驗的朋友來說,不妨試着做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