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曆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廣州貫徹中央及省委部署要求,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舉全市之力推動鄉村振興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努力在全省鄉村振興中當好示範和表率。
從化區地處廣州北部,是全市農業農村大區和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陣地。奮力建設全省乃至全國鄉村振興示範區,打造與粵港澳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相匹配的美麗鄉村,努力打造大灣區“後花園”的從化為廣州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超大城市鄉村振興之路提供哪些啟示?探析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的現實通道,南方日報記者近日深入田間地頭,解碼從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和思考。
廣州從化探索超大城市中的鄉村振興之路,打好“紅色牌、綠色牌” 念活“山水經、草木經”
"在地上,無人駕駛巴士載客行駛在景區;在空中,無人機展開農田巡檢和環境監測。"日前,佳都物聯網實驗室在廣州從化區溫泉鎮揭牌,新加坡國家工程院院士李德紘暢想智慧 鄉村新形态。
老溫泉煥發産業新活力是鄉村蝶變的一個生動縮影。作為廣州市農業大區,從化以“抓農村工作就是抓全區工作”為共識推動鄉村振興,打好“紅色牌”“綠色牌”,念活“山水經”“草木經”,謀劃特色小鎮網狀動力布局,打開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
一座座與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相匹配的美麗鄉村猶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北回歸線上。
打造大灣區“後花園”:從化生态宜居美麗鄉村煉成記
念活“山水經”
連片實施“五大美麗”行動
穿過小鎮入口的“生态之門”,沿着秋楓茂密的林道,可以看見缤紛的鮮花、青蔥的山林、别具特色的民房。沿路向前,一座充滿藝術氣息的現代化會議中心便躍然于眼前。
塘尾村位于從化北部,與普通鄉村無異,經過生态設計的修飾和組合成為世界生态設計大會的永久會址。“建設特色小鎮,環境大變樣,村民們的幸福指數也大大提升。”塘尾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曾新穎興奮地說。
在學習借鑒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經驗的基礎上,從化通過特色小鎮規劃引領,以“美麗廊道”為動力軸,将全區221條行政村統籌劃分為15個片區,連片實施“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美麗河湖”和“美麗園區”行動,全域推進生态宜居美麗鄉村建設。
寶趣玫瑰世界、櫻花園、綠寶軒、正欣園藝……走進西和萬花風情小鎮就像走進了一個“花花”世界,依托萬花園的花卉平台,38家花卉企業沿路鋪展。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外地媳婦都不願意嫁到這個貧困村。現在西和村環境好了,年輕人回來了,外地媳婦也多了起來。“她們不是嫁到了農村,而是嫁到了花園。”西和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陳敬良笑着說。
鄉村振興,生态宜居是關鍵。從化将提升人居環境品質作為基礎性、關鍵性工作貫穿小鎮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
“一手抓‘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确保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源頭減量工作落實落細落小;一手抓盤活利用,讓有文化價值、鄉愁寄托和曆史意義的鄉村閑置資源重新煥發活力。”從化區有關負責人說。
從塘尾村到溫泉風景區再到西和村,自北向南,一條流溪綠道串起的村鎮變遷,正是從化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生态宜居美麗鄉村的縮影。
“如今的日子,西塘人有福了!”西塘村村民阿彩姐難掩喜悅道:“兩年間從問題村到示範村,村裡人看在眼裡,大家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都願意參與到鄉村的建設中來。”
黨建促振興:一群“領頭雁”的苦與樂
打好特色牌
美麗環境孕育美麗經濟
蓮麻村是廣州最北的一個行政村,再往北走一點,就進入了韶關市新豐縣。這個遠離都市喧嚣的小山村,用綠水青山釀造出了一張酒名片。
借助特色小鎮建設東風,蓮麻頭酒的美名從鄉村傳到城市。在佛山工作的蓮麻村青年白傑鵬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選擇回鄉,接過父輩的衣缽辦起了酒坊。兩夫妻每天都在酒坊裡忙碌,備料、釀酒、銷售……堅守三年來,米酒的銷路趨于穩定,現在一年有近40萬元的收入。
像白傑鵬這樣以家庭為單位的釀酒作坊,在蓮麻小鎮有近30家。現在,蓮麻酒業、酒鬼街、十裡酒巷、鬥酒廣場等與“酒”有關的産業成為了廣州最北門戶的一塊金字招牌。
與蓮麻小鎮整合紅色文化、酒文化不同,米埗小鎮則利用得天獨厚的山水林田泉等資源,大力發展民宿業。
首家精品民宿米舍的成功運營,激發越來越多村民的熱情。整齊統一的房子矗立在鄉間,白牆黛瓦與綠水青山相融合,原生态風光旖旎,散發出濃濃的鄉愁韻味。“在民宿經濟的帶動下,大家都嘗到了甜頭。”米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肖麗說。
從化農村地域面積大、村情差異大、普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要實現産業興旺就要打好特色牌。特色小鎮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導産業,定制經濟、民宿經濟、研學體驗等新業态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
美麗環境孕育美麗經濟,秉持綠色發展理念,盤活“沉睡”資源讓産業與生态融合共生。生态設計小鎮落戶塘尾村,曾經廢棄的農貿市場,經過短短89天改造,變身世界生态設計大會永久會址。“我們改造舊有資産,在沒有新增一分建設用地的情況下讓這裡活了起來。”從化區有關負責人介紹。
作為超大城市生态功能區的從化,農村面積全市最大,山林水田資源豐富,要實現鄉村振興發展,不僅是提升農業生産力和生産效率,更重要的是實現城鄉融合的價值增值。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教授應放天認為:“農業遇上科技,設計賦能鄉村,特色小鎮生動诠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鄉村振興大美從化
“頭雁”沉下去
築牢鄉村振興“主心骨”
“現在大家都知道南平荔枝好吃,村裡好玩,遊客絡繹不絕,村裡的人氣也一天比一天旺。”南平村黨支部書記張國華滿是欣慰。
南平村地處溫泉鎮東南,溪水潺潺,草木豐茂,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并保留着相對原始的自然風貌。兩年前,村企聯手打造特色小鎮,民宿、農家樂、定制荔枝等新業态的蓬勃發展改變了傳統農村的經濟結構。随着客流量不斷攀升,村民們在黨支部的帶領下也開起了民宿、農家樂,讓遊客來到後不僅能吃得好,還能玩得好、住得好。
打造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的基層黨組織是農村工作的基石。從化堅持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把夯實黨的基層基礎擺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來。
“我們實施‘百名第一書記駐村工程’,精準選配112名優秀黨員幹部駐村擔任特色小鎮建設村、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第一書記,為帶領鄉村發展輸送骨幹力量。”從化區有關負責人表示。
采用“企業 農民合作社 村民”的特色小鎮建設模式後,有不少米埗村民對此抱有疑慮,肖麗與其他黨員逐戶地走訪,詳細講解企業的經營理念和計劃。“我們想讓村民了解的是,發展民宿就是‘築巢引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黨員幹部走村入戶讓黨群聯系的紐帶更結實,村民龔木枝就帶着房子與企業合作,成為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駐村第一書記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 ,通過下沉把黨的聲音及時傳遞到基層,把農村工作做到群衆的心坎裡。
在南平村,黨組織齊聚各方力量,打造鄉親服務站,開啟了群防共治創新模式。
在西和村,在黨支部的牽頭下, 25 名回鄉創業青年成立創業先鋒隊,新農人成為年輕人投身鄉村、創業追夢的榜樣。
在蓮麻村,以“仁裡集”雲數據為基礎,開通“我要知道、我要辦事、我要投票、我要買賣、我要說話”五大功能闆塊,打造“有呼必應,有諾必果”的鄉村治理平台。
“圍繞振興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振興。”從化區有關負責人表示,以鍛造“紅色引擎”為引領,實施黨建統領鄉村振興“六呼六應”工作模式,推動全區各級農村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更加堅強有力,為建設全省乃至全國鄉村振興示範區提供有力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以特色小鎮為動力源,廣州從化正在探索超大城市近郊的鄉村振興特色之路。”在華南農業大學廣東農村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杜金沛看來,特色小鎮一頭連着城市,一頭連着農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載體,對于鄉村植入現代要素和挖掘存量資源價值能發揮功能疊加優勢,推動形成一二三産業融合的生态經濟新格局。
【記者】朱偉良 周甫琦
【攝影】邬影紅
【作者】 朱偉良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