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書法的朋友常常有個疑問:書法創作與紙張有關嗎?應該如何選擇宣紙?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請大家先想一想:如果讓關羽與張飛将二人的武器對換一下會如何?關二爺拿着張三爺的丈八蛇矛,肯定不如自己的青龍偃月刀趁手。反之亦然。
大家再來看一下下面這兩張作品,一張是王铎的,一張是董其昌的。請你們猜一猜,他們分别用的是什麼紙,答案我在後面公布。
回到正題,我們先說說寫字用的紙吧。
一、常用的書法用紙有宣紙和書畫紙。
1.宣紙
宣紙是我國特有的傳統手工紙張,有“紙壽千年”的美譽,其主要原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2006年10月,“宣紙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2009年10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代表作名錄。
宣紙分為生宣和熟宣。
A.生宣
也就是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經過一百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原宣紙,其中的青檀皮屬于長纖維,沙田稻草屬于短纖維,這種長短纖維互相結合的特性,使得墨水落在紙上後,水分子運動得較快,碳分子運動得較慢,于是形成了筆畫的中間較黑、四周逐漸變淡的獨特現象,這在書畫專業上稱為“墨分五色”。
生宣又分為三大類:特種淨皮、淨皮和棉料。一般地說,特種淨皮中青檀皮纖維量達80%、稻草纖維量為20%;淨皮中青檀皮纖維量達70%、稻草纖維量為30%;棉料中青檀皮與稻草纖維量各50%。
因為青檀皮含量的不同,特種淨皮、淨皮和棉料的張力由強變弱,厚度由厚變薄。
B.熟宣
在生宣上刷一層礬再晾幹,就稱作熟宣,也有人稱作礬宣。前面說過,生宣又稱原宣紙,加工熟宣時,要将生宣一張張鋪開,用特制的礬水刷在紙上,再一張張揭起,晾幹。
C.生宣與熟宣的不同
喜歡書畫的人都知道,在生宣上寫字、畫畫時,不管你有多少筆交叉在一起,筆畫的順序非常清晰,前後筆畫能很清楚地顯現出來,這是宣紙的獨特性,而後面要提到的書畫紙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但是,寫字的人也很清楚,在生宣上書寫時需要技巧,因為生宣容易“洇”,稍一猶豫就糊作一團。
而在生宣上刷一層礬後,宣紙的發墨性受到了控制,書寫時筆畫線條的凝聚性加強,因而熟宣不會“洇”。
2.書畫紙
與宣紙不同的是,書畫紙是以竹子、麻類、蘆葦、龍須草、木漿、樹皮等為原料,采用手工竹簾或造紙機抄造而成。
從外觀上看,書畫紙與宣紙相差不多,一般書法愛好者很難辨認,但二者的内在差異較大,創作出的作品質量有天壤之别。
首先,毛筆落在書畫紙上,水分子與碳分子運動速度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在書畫紙上寫字,墨色是單調的,不會形成“墨分五色”的效果,并且墨色發灰。
其次,在筆畫的交叉處,看不出筆畫的順序,隻是簡單的筆畫重疊而已。
二、如何區分宣紙、書畫紙
說實話,讓很多書法名家來區分宣紙和書畫紙,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因為二者實在太像了,所以市場上很多商家把書畫紙當作宣紙來賣(二者的成本相差很大)。
1.目測
對着光看,生宣的顔色潔白,發青色,既不發灰也不刺眼,是一種自然的白色。
但是書畫紙要麼發灰,要麼白得刺眼,就像假古董會顯“賊光”一樣。
2.手感
用手摸紙時,要注意用手掌的下邊緣和“三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接觸紙面,按從左到右的順序,緩慢地觸摸紙面,手感之處柔軟如棉,厚薄均勻,不發硬,不粗糙,十分平滑勻潤,才是好的宣紙。
用手輕輕抖動紙張,生宣紙會發出柔和、清脆的聲音,書畫紙的聲音很微弱,而機器制作的紙張的聲音則嘩嘩直響。
3.沾墨試驗
是宣紙還是書畫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毛筆沾墨後試。根據上面講過的知識,沾上水墨後,生宣上馬上出現“墨分五色”的現象,水墨分離清晰。
而書畫紙上水與墨同時跑,沒有潤墨性,沒有層次感,墨色發灰。
三、生宣、熟宣各适宜什麼字體
書法創作時使用何種紙張,與我們要書寫的字體、字的大小、書法風格和書寫習慣等有很大關系。
1.書體
一般而言,書寫篆書、隸書、楷書等正書,宜使用生宣中的特種淨皮或淨皮;
而書寫行書和草書,宜使用生宣中的棉料或淨皮。這與紙張的厚薄和張力有關。
2.字的大小
上面說了,篆書、隸書、楷書一般使用生宣中的特種淨皮或淨皮,但若字形較小,尤其是書寫小楷,應該使用熟宣,否則容易洇化。
3.書法風格
上面說行草書一般用生宣中的棉料或淨皮,但是書寫王羲之、王獻之一路的小行草,非得用熟宣;
而寫王铎一路狂放的行草,不用生宣表現不出墨氣淋漓的效果。
說到這裡,文章開頭所說的題目,答案就很清楚了:王铎的作品用的是生宣,董其昌的作品用的是熟宣。
那麼,下面這兩張作品,用的又是什麼宣紙呢?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