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滲濕,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藥。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滞的症候,不論偏于寒濕,或偏于濕熱,或屬于脾虛濕聚,均可配合應用。
如偏于寒濕者,可與桂枝、白術等配伍;偏于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于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術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術等同用。
2、茯苓用于脾虛洩瀉,帶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于脾虛運化失常所緻洩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标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術、山藥等配伍。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3、茯苓用于痰飲咳嗽,痰濕入絡,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又具健脾作用,對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
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術同用。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4、茯苓治下虛消渴,上盛下虛,心火炎爍,腎水枯涸,不能交濟而成渴證:白茯苓一斤,黃連一斤。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溫湯下五十丸。
5、茯苓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6、茯苓治心汗,别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宜養心血:以艾湯調茯苓末服之。茯苓治水腫;本品味甘而淡,甘則能補,淡則能滲,藥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傷正氣,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
可用治寒熱虛實各種水腫。治療水濕内停所緻之水腫、小便不利,常與澤瀉、豬苓、白術、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傷寒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