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吳崇遠 通訊員 陳螢 文/攝
生活在杭州,總有一兩家小店讓你流連忘返:或是煙火缭繞熨貼人心的不知名早餐店,或是手藝絕佳赢得信任的發型店,或者是每天下班路上總要買一些最新品類的水果店……
身邊值得信任的寶藏小店,不經意間,組成了生活日常的小幸福。
不論是哪種類型的小店,一定有某些原因讓你成為回頭客老顧客。
今天(4月9日)起,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聯合杭州市路橋集團推出“推薦你身邊的寶藏小店”系列活動。大家可以來小時新聞後台社群“社區那些事”推薦你身邊的寶藏小店,說出它打動你的理由和故事,就有機會獲得杭州高架橋上讓全國人民都羨慕的同款網紅月季(之前報道戳這裡:小時小店|特别贊特别好吃特别勵志的小店,身邊有嗎?推薦寶藏小店,送高架同款月季)。
4月9日中午,讀者吳小姐給小時新聞客戶端發來了“寶藏小店”的報料:杭州三墩有一條“寶藏小街”廟前街,裡面有好多古董小店,有一家修鞋鋪,兼配鑰匙,從1975年開出來,已經堅持了46年!“現在買一雙鞋幾百幾千的,要是壞了拿到這裡來修修,最低才幾塊錢,配把鑰匙最便宜也才2塊,真心寶藏小店沒錯了。”
1】46年的老店主
廟前老街位于三墩鎮中心位置。小時記者驅車經過三墩地鐵站,沿着三墩街向西行駛,在道路的盡頭左拐,就進入了廟前老街。
老街不長,大概隻有百來米長,但走進這裡,時鐘仿佛回撥了幾十年:狹窄的老街兩側,是一排排複古的小店,有開了幾十年的理發店、有改衣服、改拉鍊的服飾店,還有老照相館、老修鞋鋪……無論春秋四季,這裡仿佛永遠是記憶裡充滿煙火氣的原始模樣。
廟前街38号的小店前,圍坐着七八個大叔大伯,喝喝茶、聊聊天,打發春日暖陽的時光。小店的門牌上挂着“修鞋、配鑰匙”的招牌,71歲的修鞋匠劉增德戴着老花鏡,正在埋頭修理一雙皮鞋。
看到小時記者前來采訪,坐在店門口的大伯們很是熱情,原來他們都是附近的鄰居,很多人在廟前街生活了大半輩子,對這裡很有感情。
住在廟前街的高大伯說,老劉可是三墩的“紅人”,“我還是十幾歲的小年輕那會,他(劉師傅)就在廟前街上擺攤了,那是1975年,到今天已經46年了,這些年不要說是三墩,還有住在良渚、老餘杭的人,會專程拿着鞋子來讓他修,現在這樣的手藝人不多啦!”
周邊的鄰居們紛紛點頭,倒是老劉聽着大家的一頓誇獎後不說話,隻是笑笑,繼續低頭工作。
2】花白頭發的“小皮匠”
無論小夥子小姐姐還是大伯大媽,大家都管老劉叫“小皮匠”。
“小皮匠,幫我看看這雙鞋子,有點脫開了。”住在街上的陳大伯拿了一雙運動鞋到老劉的修鞋鋪裡,請他幫忙修理。
劉增德戴上老花鏡,拿起鞋子看了看,鞋頭脫膠開線,還是好修理的。他拿起一把锉刀,來回清理了鞋頭兩側的雜物,然後拿出一瓶膠水,沿着鞋頭邊緣塗上一圈,幾分鐘後,兩雙鞋都修好了。
修鞋子,收費多少錢?老劉搖搖頭:“還好的,開膠補補幾塊錢,皮鞋換個鞋底,五六十元。”他告訴記者,“現在修鞋的人不多了,一天最多也就二三十人,很多人鞋子壞了,幹脆直接扔掉買新的,想想以前忙的時候,我們都沒空吃飯的。”
說起劉增德開設的這家小店,其實很有曆史。
劉增德的老家在台州路橋,1975年,他跟随工程隊來杭州工作。“修路、打隧道都做過,幹的都是雜活,後來我發現,技術工人的工資比我們要高,就想自己也學一門手藝,懂點技術,掙點錢。”
他自學了修鞋的手藝,同時在三墩廟前街上擺出了修鞋攤,從此和這裡的鄰居們打下了近半個世紀的交情。
3】配600把鑰匙的那時候
高大伯說,他年輕時,曾來找“小皮匠”修鞋。“那時候我穿的還是布鞋,有時候鞋頭脫線了,會找他縫一縫,有時候鞋底磨平了,他也有辦法,找個自行車廢舊胎,剪一塊下來貼上去,鞋子又能穿了。”
周圍的鄰居們說,關鍵是“小皮匠”修鞋價格便宜,“一開始修鞋,一般隻要幾分幾毛錢,幾十年過去了,價格漲了沒多少。”
修鞋鋪的生意越來越忙,老劉也想租個店面穩定下來。1997年,這家店鋪就在廟前街上開了出來。還是熟悉的街道,熟悉的顧客,熟悉的老闆和老闆娘。為了方便鄰居,老劉又學了門配鑰匙的手藝,在店裡開出了這門業務。
為了讓鄰居安心,老劉堅持不做上門開鎖的業務,隻接受“拿原配鑰匙來再配一把”,幾十年過去了,來這裡配鑰匙的居民也不少。
鄰居們說,在老劉這裡配鑰匙安心,價格也是真便宜:普通的鑰匙兩元一把,好一點的五元一把,防盜門鑰匙10-15元一把。“以前最風光的時候,有個公司來這裡配員工宿舍的鑰匙,一次性配了600把,現在很多人家裡都按了密碼鎖、指紋鎖,都不需要鑰匙啦,配鑰匙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4】兩門手藝養大兩個孩子
幾十年來,劉增德和妻子在廟前街上開設的這家小店,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有的人當年還在鎮上的幼兒園上學,現在都已經退休抱孫子了,時間過得真快。”
1997年的納稅手冊
小店也給辛苦勞作的他們帶來了回報。
靠着這兩門手藝,老劉和妻子很早就在三墩買房定居。他向記者感慨,這些年社會發展越來越快,“台州老家前些年拆遷了,分了新房,兒子女兒都回到老家上班了,現在比我有出息。”
現在夫妻倆的堅守,不是為了賺錢,更多的是對這條老街的不舍。
就像老劉的這間修鞋店所在的老房子,也有幾十年光景了。“等它拆了的那天,或許我也就回台州去養老了。”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