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以西,穿過黃河、越烏鞘嶺,就是河西走廊。涼州地處河西走廊東端,是從長安自東而西進入河西走廊和西域的東大門,自古就是交通要沖。
在中國曆史上,張骞通西域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但是,事情還得從一個遊牧民族大月氏說起。
張骞塑像
漢武帝時期,在伊犁河流域有一個遊牧民族,叫做大月氏。
說起這個大月氏,還與涼州乃至河西淵源頗深。此前,他們曾居住在敦煌和祁連山之間。匈奴強大起來後,為了争奪地盤,大月氏與匈奴展開了激戰。匈奴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因此,大月氏與匈奴是“世敵”。被匈奴一再打敗後,大月氏感到河西一地極不安全,為了生存,避開匈奴鋒芒,大月氏人一路向西遷徙,來到了伊犁。
漢朝強盛後,決定消除匈奴對北方的威脅。漢武帝聽到有關大月氏的傳言,就想與大月氏建立聯合關系,東西夾擊匈奴。又考慮西行的必經道路——河西走廊還處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是公開征募能擔當出使重任的人才。
公元前138年,27歲的張骞毅然挑起國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他出隴西,經河西,由于包括涼州在内的河西走廊處于匈奴的控制之下,張骞被匈奴俘虜十年。後逃脫,終于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因為此地富足,早已沒有了複仇的打算,再加上擔心漢朝遙遠,無法協調,委婉地拒絕了張骞的建議。
公元前119年,張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從那時起,從西漢的長安,到河西走廊,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細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系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古 “絲綢之路”地圖
涼州,古時素有“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之稱。由于地處河西走廊東部,不僅是絲綢之路必經之要道,而且逐漸成為中西交流的商埠重鎮。
作者簡介:李元輝,甘肅武威人,先後在《甘肅日報》《民主協商報》《貴陽晚報》《未來導報》等報刊雜志發表曆史文化類文章三百餘篇。近百篇文章被《鳳凰網》《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新媒體平台轉發。2014年由線裝書局出版詩文集《詩文話天馬故裡》(與西木合著),2015年,由團結出版社出版長篇曆史小說《汗血寶馬》,參與編撰《村口有棵大槐樹》《涼州寶卷之方四姐》《涼州會談》等影視劇、舞台劇劇本。現供職于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
文章轉載自“涼州文化研究”微信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