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陽節不是鬼節。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2、重陽節在曆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托着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3、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4、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夏小正》稱“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産與季節生活标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标,同時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産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内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5、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竈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迹。古人長将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6、随着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曆”讓位于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承,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7、重陽在民衆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标。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着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