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時尚

 > 古代夏天都穿什麼衣服

古代夏天都穿什麼衣服

時尚 更新时间:2025-02-20 22:34:42

  文/林岩

  

  竹子的導熱系數很低,和玉石、象牙一樣,具有冬暖夏涼的功效,玉石、象牙都是珍稀寶物,而竹子卻随處可見,因物美價廉,古人很早就以竹篾編織席子用來納涼。

  民間傳說,很早以前,安徽天柱山有個砍柴的樵夫叫姚煥奎,他上山砍柴,忘記了帶捆柴的繩索,正犯愁的時候,忽然發現眼前有一片綿竹林。

  姚煥奎于是就砍下一根綿竹,用砍刀破成非常細的蔑絲,然後以蔑絲擰成繩索捆柴。

  姚煥奎以綿竹蔑絲擰繩索這事兒傳開之後,人們就開始用這種竹繩編織竹席、竹鞋、竹籃。

  夏天,竹鞋穿在腳上感覺非常涼爽舒适,竹席冬暖夏涼,夏天躺在上面,吸汗降暑,是很多富貴人家夏季用席的首選。

  《歙[shè]志》記載:竹子可以制作出“筐、籃、匣、盒、笠、櫥、席”等多種竹制品。徽州還出現一種竹制的衣服,謂之“竹絲衣”、亦稱“竹汗衫”、“隔汗衣”。

  清朝嘉慶年間進士吳清鵬在《竹汗衫》一詩中寫道:“斷竹續竹無寸長,千絲萬絲網在綱。穿成宛比珍珠琲[bèi],著處俄生鱗甲光。刻畫冰肌見姑射,點污清淚落潇湘。丈夫對客須盤礡,何必簾衣影裡藏。”

  竹絲衣貼身穿在外衣裡面,使外衣和肌膚隔開,便于散熱排汗,促進空氣循環流通,從而起到隔熱納涼的作用。

  炎炎盛夏,穿着這種竹衣,猶如穿着零排放、無污染的綠色空調,堪稱避暑神器。

  古代夏天都穿什麼衣服(古人這件衣服)(2)

  制作竹絲衣的材料取自江蘇、浙江、安徽等地高山上的一種野生小竹子,取竹稍細如絲的部分,切割成小段,以結實的絲線串聯,編織成衣服的形狀。

  為了防止蟲蛀,竹絲衣還要經過高溫蒸煮。

  各地的竹絲衣的形狀大同小異,基本上都是對襟馬甲的形狀,也有馬褂的形狀。

  為了穿着舒适,竹絲衣的邊緣都會用布料碼邊,腋窩部分留下縫隙,以線縫合。

  優質的竹絲衣講究精密度,編織是否緊密,隔熱效果和舒适度就會大不一樣。

  竹絲衣編織工序、工藝複雜,穿久了出現斷裂,需要工匠以精湛的工藝修複,因此形成了編織修複竹衣的特殊行當。

  清末秀才、民國軍事理論家、教育家蔣百裡的母親楊氏就是編織竹衣的能工巧匠。

  楊氏出身竹編世家,自幼就學會了這門手藝,她憑借自己靈巧的雙手,編織竹衣,維持一家人的生活,教育兒子讀書。

  明朝時期,南京夫子廟貢院曾是非常有名的科舉考試中心,然而南方夏季酷熱,考室狹小逼仄,如果處理不好考生的降暑問題,極有可能出現中暑現象,甚至有生命危險。

  竹絲衣應運而生,有了用武之地,考官允許考生穿着竹衣答卷,既解決了降暑納涼的問題,又維護了讀書人的體面。

  元代雜劇家喬吉寫有《竹衫兒》:“并刀剪龍須為寸,玉絲穿龜背成文,襟袖清涼不沾塵……浃背全無暑汗……披野色一襟團,滿身兒窺豹管。”

  由此可見,竹衣至少出現的元代,或者更早。

  古代夏天都穿什麼衣服(古人這件衣服)(3)

  女竹衣

  古代文人士大夫講究服裝禮儀,即便是盛夏時節也不能随随便便,要穿着長袍廣袖,衣冠楚楚,卻要忍受高溫之苦,有了一件竹制的内衣,透氣隔熱,暑熱問題就可以得以緩解。

  還有一些人群在夏季非常依賴竹衣,如穿着厚厚戲服的戲劇演員、做法事的道士等等。

  随着服飾、納涼方式的變化,現代人已經無法感受到竹衣的涼爽了,隻能通過竹衣文物想象古人的夏季生活。

  安徽博物院藏有四件竹衣,品相完好,工藝精美,成為後人研究古代服飾文化,探索古人避暑方式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時尚资讯推荐

热门時尚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