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電腦應該從自身使用需求出發
大多數人問我配電腦的問題,都是會問XXXX元的電腦怎麼配,而不是問能做某某事情的電腦該怎麼配。很多朋友配電腦很容易從價格導向出發,卻往往忽略了自己配電腦的使用需求,在預算有限的前提下配了自己用不上的硬件,或精簡了自己用得上的硬件,導緻配回來的主機沒有滿足自己的使用需求,白花了冤枉錢。
首先,我認為現在個人PC電腦的主要用途主要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包含各種輕度使用場合,例如常用辦公軟件應用、家庭娛樂上網、視頻音樂播放等;
第二類是遊戲娛樂為主的3D圖形方面應用;
第三類是生産力工具,主要包含設計類軟件,科學計算、圖片、視頻編輯等較耗硬件資源的應用。
對大多數人而言,PC還是辦公和娛樂的用途居多,其中辦公多為文書辦公,許多公司的電腦配置還停留在幾年前,并且這些電腦慢的原因大多數不是硬件原因,即使是硬件原因也很可能隻是少一個SSD而已,簡單來講現在的新配置都是夠用的。因此我們主要考慮是以第二類遊戲娛樂和家庭娛樂上網為主。
那麼對于手頭預算緊的朋友,該怎麼從自身使用需求出發選配置呢?現在的電腦行情你想4000元配一台新的i7主機是不可能的,但好在自從AMD推出Ryzen處理器後,核戰争打響了,入門級配置也可以享受更多核心的福利。
入門級配置處理器如何選擇?
要說入門級處理器,現在都已經進步到四核心,Intel這邊就不要去買什麼G4560了,雖然單看處理器可能便宜了一半,但是算到整機比Core i3 8100也省不了多少錢。我們首推i3 8100,四核心四線程3.6GHz的主頻,之前出現大量的散片,價格在600元出頭,現在Intel已經開始打擊這些低價散片,并稍微調低盒裝i3 8100售價,所以許多商家都轉為散片搭着主闆套餐售賣,i3 8100加一張B360主闆的價格大約在1300-1500元,當然也有搭配三線品牌H310主闆價格在1000元出頭的,但是為了質量保證,不推薦省兩三百元購買這些三線品牌。我們選擇的是技嘉B360M-D3H主闆,個人認為是比較超值的一款B360主闆,但估計是太好賣了,所以沒有套裝,從京東單獨分别購買盒裝CPU和主闆的價格為649 829=1478元。
AMD這邊自從推出了Ryzen APU之後就自信滿滿,之前在Ryzen APU的首發評測中我們也大力推薦Ryzen 3 2200G,同樣四核心四線程,基頻3.5GHz,最大加速頻率3.7GHz,搭載Vega 8核顯,盒裝售價709元,沒有散片,Ryzen 3 2200G搭配A320與B350主闆的套餐也有,但選擇比較少,Ryzen 3 2200G和A320套餐價格在1000元左右,和B350套餐在1000-1500元的水平。我們選擇的是微星B350I PRO AC套裝,價格為1349元,比Intel平台的價格便宜129元,比單獨購買主闆和CPU便宜60元左右(699 709=1408元)。當然如果你不是選擇mini-ITX的B350主闆,還有更便宜的選擇,例如微星B350M迫擊炮,499元的價格,整機還可以再省200。
其它的内存、硬盤、電源等配件,無論用哪個平台,都可以選擇一樣的。這裡我們就列個配置表對比一下。
以上是AMD平台和Intel平台通用型入門級配置,基本上不含顯示器與機箱外設3000元出頭可以拿下來,AMD平台比Intel平台大約整體便宜200多元。這套配置辦公、家庭日常娛樂都可以滿足,做一些簡單的設計和照片、視頻編輯也沒有問題,但是對于吃雞這樣的大型遊戲,Ryzen 3 2200G自帶的核顯隻能勉強最低畫質720P分辨率玩玩,Intel平台的核顯就沒有辦法。
如果你覺得16G内存太多,可以考慮減到8G,但是按照現在多數人的使用習慣,喜歡開着很多後台,網頁開一大堆,再加上遊戲,直播等,8G内存是有點不夠用的,我不建議這麼做,如果你的使用習慣好,又沒有太多的大型應用使用需求,那減少到8G内存是可以考慮的。另外AMD平台不建議内存使用單通道,所以如果實在要使用8G内存,建議找4G*2的套裝(現在比較難找)。另外,如果是辦公用途,對存儲容量需求不大的,機械硬盤可以不必要,再把内存降到8G,這樣整機還能省800-900元。另外如果你對遊戲有需求的,Intel UHD630核顯可能沒辦法滿足,AMD Vega 8則可以玩一些不怎麼吃配置的網遊和單機遊戲,如有需要請另購獨顯。
性能測試
CPU部分理論性能測試,Ryzen 3 2200G與Core i3 8100同核心數,頻率也很接近,因此性能不會差很多,同頻性能還是Intel稍微高一些。從理論測試看,Ryzen 3 2200G基本達到Core i3 8100的90%性能。CPU功耗部分,待機時Ryzen 3 2200G略微占優,滿載時卻比i3 8100大一些,但兩顆CPU都沒有超過65W的TDP。
GPU部分遊戲測試,我們挑選的是幾款3D大型遊戲在低畫質下運行,能玩這些基本上90%的遊戲都沒有問題,AMD APU自帶的Vega 8核顯在采用DDR4-2400内存和1080P分辨率情況下,還是能讓許多遊戲跑在30fps以上,如使用DDR4-3200的内存,效能還可以再提升15%左右,基本可以認為能流暢運行絕大多數的網遊,大型3D遊戲也可以最低畫質玩玩,但不能追求畫質體驗,也不會太流暢。相比之下AMD Vega 8核顯的綜合性能要比Intel UHD 630強2倍以上。
PCMark 10綜合測試,我們運行的是Extended項目,分為四大類:
Essential:包含日常使用場景的測試項目,其中有Apps、Web和Chat三個子項。Apps主要測試程序啟動的加載速度,Web測試浏覽網頁的速度,Chat則是模拟一些聊天場景,包含人臉識别、視頻聊天影像編碼與回放等,分别跑CPU和OpenCL計算模式。可以看到在程序打開響應延遲和浏覽網頁上Intel平台表現更好,而在涉及視頻的部分,AMD平台就更有優勢一些。該項目總分Intel平台領先大約8%。
Productivity:生産力工具項目,包含Spreadsheet電子表格和Writing寫入文件兩個項目。電子表格主要是模拟用戶使用Excel或類似軟件進行數值編輯、計算,在這個項目中AMD平台稍微有些優勢,但差距不大;Writing主要是測試文件的讀寫複制剪切操作,以及文本編輯操作,Intel平台稍微有一些優勢。在Productivity項目上,Intel平台小幅領先3.4%。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數字内容創作,主要包含照片處理與視頻處理,照片處理主要是把一些常見單反相機的RAW文件轉為JPG,并做一些基本的濾鏡處理,如亮度對比度調節,高斯模糊,銳化,降噪等,分别使用CPU和OpenCL操作。在這個項目中AMD平台領先幅度很大,基本上得益于GPU加速;視頻處理項目,包含快速轉碼、銳化、去抖動等操作,在視頻部分雖然也有使用到OpenCL,但是Vega 8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得分稍微落後Intel平台一點點。在數字内容創作的總成績上,AMD平台大幅領先32.5%。
Gaming:遊戲測試,主要是使用3DMark 11的測試場景,DX11 API,AMD的集成Vega 8占盡優勢,比Intel平台快兩倍多。整個PCMark 10 Extended項目總得分,AMD平台也是更高,領先28.2%。
為了将測試環境影響降到最低,PCMark 10我們使用的是同樣的系統盤和同樣的系統測試。可以看到,Intel平台總體來說日常操作延遲更低,但是差距基本都是毫秒級别,于使用體驗來講AMD平台差距并不大,但是涉及到GPU的測試項目,AMD平台優勢很大,在耗時間較多的圖像視頻和表格數據處理上,如果可以使用GPU加速,AMD平台的優勢會更大。這可能也是PCMark 10總分AMD平台更高的原因。
總結
總體來說,Ryzen 3 2200G和Core i3 8100同樣四核心四線程,考慮到它們都是适合入門級不帶獨顯的主機,因此CPU的性能部分我們分為CPU本身和集成GPU的性能來看。通過測試可以看到,Ryzen 3 2200G的CPU部分基本上是Core i3 8100的90%性能,GPU部分則是後者的兩倍。
因此從需求角度出發,毫無疑問Ryzen 3 2200G更适合偏向娛樂型的應用,以及照片編輯等可以使用GPU加速的應用,從日常辦公、上網等操作來看,Core i3 8100得益于CPU緩存、内存的低延遲優勢,在文件訪問和處理速度上會比較快,Ryzen 3 2200G那種毫秒級别的差距也不會對使用體驗有什麼太大影響,關鍵還是一定要有個SSD。
從整機價格來看,Ryzen 3 2200G平台目前還是有一定的價格優勢,并且B350主闆采用AM4接口,未來也有可以升級CPU的空間,綜合來看,Ryzen 3 2200G的平台也适合更多的使用場合,不僅适合家庭娛樂,也适合中小企業辦公。
最後再列一下我們文中提到的配置單供大家參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