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因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又是八月中間的一天,所以,古人可能因為這就把八月十五定成了中秋節。
說起中秋節的由來,民間一直流傳着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遊月宮等故事。
嫦娥奔月: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輪流出現,照亮大地并給大地帶來溫暖。但有一天,十個太陽卻一起出現了,大地上的農作物都被烤焦了,民衆的生活非常艱難。
後來有一個叫後羿的神射手,在昆侖山頂,用彎弓把其中九個太陽射了下來,替萬民消除了災難。他娶帝俊的女兒姮娥為妻,也就是嫦娥。因他有功于萬民,王母賜他一顆不死仙藥。
後羿将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妻子嫦娥,并答應不會丢下嫦娥,為了表達自己的決心,将不死藥交給了嫦娥保管,不料這些被一心想要成仙的小人所知,趁後羿不在之時,威逼嫦娥交出仙藥,被逼無奈的嫦娥怕落于小人之手隻好自己吞下,便飛升月宮成仙了。
後羿回來後,知道了事情的經過,思念妻子夜不能寐,他看到月亮之中,似乎有自己妻子的影子,便以妻子最愛吃的點心,遙祭嫦娥,因這天是八月十五,以後便流傳了下來祭月。
朱月璋月餅起義:據說在元朝,蒙古人統治中國。前朝統治者們不甘心政權落入外族之手,以朱元璋為首聯合起義反抗元朝的暴政,密謀策劃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後來起義軍獲取勝利,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今天,人們吃月餅就是為了紀念此事。
唐明皇遊月宮:傳說迷信于道教的唐明皇曾在道土的作法下,八月十五日夜夢遊月宮,并在月宮白玉造的大城樓寫了“廣寒宮””三字,自此以後,便有了中秋節的習俗。
神話傳說總歸是神話傳說,據史記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是有的。祭月”的習俗十分古老,是古人對于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人們兼于八月十五的種種傳說,便把祭祀活動也定在了中秋節。
“祭月”就是拜祭月神,祭月的儀式莊重,一般設有香案,在案上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面對月亮,全家人依次祭拜祈福求安。祭月的習俗主要體現了我國古人們托月追思和美好祝願的心願。
八月十五吃月餅,祭月、賞月,已成了人們的習俗,随着時代的發展八月十五也變成了一種禮俗。
在小編的家鄉,有着這樣的禮俗,八月十五前,特别是未結婚而定了婚的男子,也就是未來的女婿一定要要帶着月餅,燒雞等吉祥寓意的水果去未來的丈母娘家送禮。這既是一種尊重的禮儀,也有秋季收獲到“其女兒”的寓意。
一般的年輕人都是和父母分居的,在八月十五這天也一定要把月餅送到父母家,讓父母八月十五晚上吃到月餅,這不但是一種孝道的體現,也是幸福美滿的象征。去親友家或是出嫁後的女兒去娘家,時間就不講究了,一般地過八月十五,八月十六走親串友,禮品所帶,月餅當然是主要的,因為這是傳統的禮儀,不僅象征着自己美滿幸福,更是一種感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