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年不是特指某一年,而是農曆一甲子中的一個年稱,比如2006、1946、1886,60年出現一次。
天幹有十個,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依次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不重複地搭配起來,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對,叫做一甲子。
我國古人用這六十對幹支來表示年、月、日、時的序号,周而複始,不斷循環,這就是幹支紀年法。
紀年起始
幹支紀年傳說出自黃帝時代。實際是萌芽于西漢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東漢以後。
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曆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由此知,西漢時期的幹支紀年存在與太歲紀年轉換的一些混亂。
到東漢時,曆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幹支紀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樣。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從此幹支紀年固定下來,并一直延續至今未再混亂。因此,東漢人以此用幹支與歲星紀年對應進行了了前推,以至于有了我們現在的曆史年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