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塔克拉瑪幹沙漠
鐵路線正式“閉環”
9月27日
上午11時許
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的
和(田)若(羌)鐵路建設工地
最後一組500米長鋼軌穩穩落下
标志着環塔克拉瑪幹沙漠
鐵路線正式“閉環”
和若鐵路全長825.476公裡
是國家重點鐵路工程
連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的和田地區
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
和若鐵路設計時速120公裡
共設20個站點
其中9個客運車站
于2018年底正式開工建設
2020年5月開始全面鋪軌
預計2022年6月開通運營
和若鐵路與南疆鐵路、格庫鐵路
共同構成的環塔裡木盆地鐵路環線
也是世界首條
環繞沙漠一周的鐵路
“項目在哪裡
我們的家就在哪裡”
把時間拉到今年年初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
和若鐵路PJS2标段施工現場
一個個頭戴安全帽
身着工作服的建設者們
正有序忙碌着
年關将近
4個班組、40位工人
選擇堅守施工崗位
聚在塔克拉瑪幹沙漠
過了個有意義的春節
張玉鋒是一名工程測量員
參加過全國5條鐵路的修建
但在離家千裡之外的新疆過年
還是第一次
大年三十這天
和若鐵路建設工地
依然進行着施工
就在施工人員鋪軌的同時
大漠深處的施工駐地
已經裝扮一新
大紅燈籠挂了起來
喜慶的彩帶拉了起來
“和新疆人民一起過大年”的條幅
醒目地映入眼簾
食堂裡
在大師傅們的精心烹饪下
一道道菜肴被端上桌
看着飯桌上豐盛的菜肴
張玉鋒開始想念
媽媽經常做的一道菜
辣椒炒蛋
當餐桌緩緩轉動
一道色彩鮮豔的辣椒炒蛋
出現在張玉鋒面前
看到這道滿載童年回憶的菜
張玉鋒瞬間紅了眼眶
春節期間
建設單位中鐵十四局
為堅守崗位的建設者們
準備了各自愛吃的一道菜
希望用滿載溫情的美食
撫慰大家的思鄉之情
和若鐵路某标段員工吳慎謙
已經整整有兩年
沒有回山東老家過春節了
吳慎謙說
“項目在哪裡
我們的家就在哪裡
能和大家并肩作戰
為的就是鐵路能早日建成通車
讓新疆與内地的距離更近”
五湖四海的建設者背井離鄉
在沙漠戈壁艱苦奮鬥
他們在外過年
是為了更多人能回家團聚
“治沙先行”構築“綠色長城”
和若鐵路地處
有着“死亡之海”之稱的
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
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
沙漠中夏季最高溫度
可達40多攝氏度
冬季可低至零下20攝氏度
這裡無遮無擋
夏季隻能忍受暴曬
冬季為了防止橋梁受損
無法點火取暖
建設者在施工間隙休息時
隻能用帶來的被子禦寒
和若鐵路沿線
氣候異常幹旱
沙源極其豐富
刮風頻率高
一經起風便飛沙走石
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下
和若鐵路全線風沙段落
分布長度達534.77公裡
受風沙影響的段落
長度達409.19公裡
約占線路長度一半
通過風沙區域長
再加上該區域
主要風季長達7個月
這都給鐵路建設和運營帶來了挑戰
在建設和若鐵路過程中
建設者優先安排防沙工程
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他們在探索中
形成了“治沙先行”的新理念
這就是采用風沙防護工程
與鐵路主體工程同步實施的建設模式
和若鐵路
是國内首條采取植物防沙
與工程防沙措施相結合的鐵路
其風沙路基段落長348.4公裡
采用工程防沙與植物防沙
相結合的段落為285.7公裡
然而
把這一數字變為現實
并非易事
針對鐵路周邊
地理環境特殊的情況
工程師采用“外阻内固”的防沙模式
鐵路建設者們
在植株未長大之前
先期在外側設置
1.5米高立式沙障
同時在靠近鐵路側
設置蘆葦方格固沙
随着風沙的侵蝕
幾年之後
高立式沙障、蘆葦方格會失效
長大之後的植株
就要發揮防沙作用了
外側利用高大的喬木
降低風速、攔截來沙
靠近鐵路側采用灌木固沙
植株利用自身的枝繁葉茂
及發達的根系,固定流沙
梯次型的先進防沙體系
可以層層攔截風沙
為了讓防護林帶盡早枝繁葉茂
真正起到防風固沙的效果
和若鐵路應用了近幾年
國内流行的智能化農業灌溉系統
這套系統共計打井131口
最大深度280米
覆蓋面積達11.3510萬畝
沙漠沿線偏僻
通過運用人工智能
自動化控制系統
值班人員就能實現
遠程及時控制操作
經過這一切努力
最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
就是将近300公裡的“綠色長廊”
由鐵路兩側由外向内
依次設置的蘆葦沙障
蘆葦方格、喬木和灌木條帶所組成
可謂一道“綠色長城”
目前
鐵路沿線的一道道綠色長廊
已成為防風治沙的天然屏障
建設者在沿線共修建
草方格近5000萬平方米
種植梭梭樹、紅柳、沙棘等
灌木和喬木近1300萬株
和若鐵路開通運營後
将結束洛浦、策勒、于田
民豐、且末5縣不通火車的曆史
和田出疆路程
将縮短1000多公裡
當地群衆從且末縣
到巴州的首府庫爾勒市的時間
從12個小時縮短至6個小時
當地的紅棗等農副産品
也會源源不斷地
通過鐵路運輸出去
運輸成本将節省一半
對于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共青團中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