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黃魚,浙江最有名的海鮮産品之一。攝影/朱夢菲
-風物君語-
什麼能征服浙江人的胃?
梭子蟹、大黃魚、帶魚
望潮、海瓜子、蛏子
可以!
八月後的浙江,充滿了各種“鮮”的滋味,因為東海開漁了!
萬船進發,一網網魚貨是漁民們豐收的期待,也是吃貨們等待了一年的海鮮盛宴。
▲ 2021年8月1日,舟山部分捕撈漁船結束禁漁期,千帆入海。圖/視覺中國
世人對酸甜苦辣各有偏愛,但很難找到不愛“鮮”的人。說青菜好吃時,人們贊美它們很新鮮;說牛羊肉美味時,人們說它們很鮮美。然而,有一種最本味、最原始、最真摯的“鮮”,就是海鮮的“鮮”。
▲ 螃蟹這晶瑩剔透的汁水中,透着東海的“鮮”。攝影/LeslieWang,圖/圖蟲·創意
浙江人,坐擁東海這個巨大的魚倉,梭子蟹、帶魚等明星海産享譽全國,更是此時嘗鮮的首選之一;而眼花缭亂的殼殼貝貝——淡菜、海瓜子、蛏子、泥螺、血蚶、花蛤……更會陸續占據浙江人一整年的餐桌。
▲ 新鮮的海鮮在舟山的菜場,供人們選購。攝影/朱夢菲
刺身、蔥燒、煲湯、鹽水來焯,爆炒、紅燒、鐵闆、醉糟嗆腌,在這個開漁的季節,浙江人會有一百種方式來吃掉海裡的“鮮”!這撲面而來的東海之味,才是真正屬于浙江的味道。
▲ 兩條大黃魚,簡簡單單幹燒一下,你就能感受到此時東海的“鮮”。攝影/朱夢菲
怎麼吃蟹蟹,才最浙江?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不同的水土孕育了數百種螃蟹。
▲ 在盔甲下,是香豔動人的蟹膏和蟹黃。 圖/圖蟲·創意
8月之後,各個海域的梭子蟹陸續開捕,持續到來年4月;隻生長在長江以南的青蟹,中秋之後就會上市;9月下旬陽澄湖開湖,盤錦的河蟹10月開捕。金秋真是一個吃蟹的好時候。
浙江人愛吃海蟹,也擅于吃海蟹,這和東海盛産優質的海蟹有莫大的關系。
▲ 浙江占了中國梭子蟹産量的大頭。制圖/莫奈
比如,舟山漁場上蟹的種類就很多,其中資源最為豐富的要數三疣梭子蟹。舟山人有諺語說“九月團臍十月尖,秋後螃蟹頂蓋肥”,中秋以前産卵完畢的蟹,稱之為“白蟹”,體瘦質次;十月以後,體内開始積聚脂肪(生膏),這時捕捉的蟹稱作“膏蟹”,體質豐滿,質量很好。
▲ 舟山梭子蟹,成為了近些年的“電商新貴”。圖/圖蟲·創意
再如,大名鼎鼎的三門青蟹,到了9月體态最為豐腴,蟹膏呈現鹹鴨蛋腌透後的亮紅色,滋滋往外冒油。如此上好的食材,你隻需要清蒸,簡單的調味,就能體驗到大海的滋味。
▲ 三門醬青蟹,一隻就是一盤硬菜。 攝影/我在睡覺1,圖/圖蟲·創意
對于最為常見的梭子蟹來說,或蒸、或煎、或炒,蟹炒年糕、炒鹹菜、煮豆腐,成就了一道道浙江人的家常菜。過去還有種吃法甚是“奢華”,漁民因梭子蟹産量高,常挑選膏滿活蟹,将黃剔入碗中,風吹日曬凝固即成“蟹黃餅”,堪稱梭子蟹領域的“奢侈品”,現在已很難吃到。當然,梭子蟹還可以腌食,俗稱“紅膏嗆蟹”。
▲ 紅膏嗆蟹,配白米飯絕佳。 圖/彙圖網
甯波人的“下飯菜”紅膏嗆蟹,這個“嗆”字極為傳神,意為把鹹味逼進去。“嗆”好的螃蟹,蟹肉嫩白柔軟,有着似果凍布丁般細膩的口感,蟹膏柔滑,甚是鮮美。愛吃年糕的甯波人,更是把“白蟹”和年糕結合,成就了一道更為家常的白蟹炒年糕。
而舟山人吃蟹,最有特色的就是“幹烤”。鍋底放幾片菜葉子,梭子蟹白肚朝上碼放好,簡簡單單,注意火候和時間,可千萬别烤糊了。這樣“幹烤”出來的螃蟹,肉質緊實,“鮮”度加倍。
▲ 無論怎麼吃梭子蟹,炒年糕總是錯不了的選擇之一。攝影/吳學文
對于溫州人來說,江蟹生就是地道溫州味的代言。江蟹是溫州人對梭子蟹的一種稱呼,在家就是下酒菜,搬上酒宴便成了上等冷盤。撅嘴輕輕一吸,蟹肉便脫離蟹殼滑入口中,酸甜鮮辛盡在一口。
浙江人吃海蟹,大多追尋着原始、簡單的烹饪手法,但也有例外,比如杭州的一道特色傳統名菜蟹釀橙。南宋林洪撰寫的《山家清供》裡就有提到蟹釀橙的做法,這道菜的氣質和南宋故都也的确很搭。
▲ 蟹釀橙,傳承至今的南宋味道。攝影/amy胡亂拍,圖/圖蟲·創意
蟹,這種看起來十分“恐怖”的生物,到底是哪位先人這麼有勇氣,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呢?實乃功德無量。
魚魚衆生,鮮字當頭 螃蟹雖好,可浙江最大類、最常見的海鮮還是非“魚”莫屬:吃一頓螃蟹也許要打個盹,吃一頓魚那真是家常便飯。
▲ 舟山海鮮市場裡整裝待發的帶魚。攝影/朱夢菲
浙江魚裡的頭把交椅,無論是從産量、質量還是知名度上說,必須是舟山帶魚。舟山帶魚是全國首批海鮮類地理标志海鮮,上好的食材隻需要簡單的加工,旺火沸水速蒸,蒸汽上來後放進調味後的帶魚,再蒸5分鐘,以眼珠跳出來為好,一道舟山海鮮名菜“清蒸帶魚”就完成了。
▲ 浙江帶魚産量在全國遙遙領先。制圖/莫奈
浙江各地對大黃魚都頗為鐘愛。大黃魚紅燒、清炖、生炒已足夠鮮美,但浙江人還有更地道、更鮮美的做法。
把鮮黃魚剖肚鹽漬曬幹後,稱為黃魚鲞,又稱“白鲞”。舟山們善于将這種鮮味通過與肉食的組合來激發,腌制好後的白鲞,或搭在油滋滋的豬肉上,或扣于本地特産的土雞上,鮮上加鮮。
▲ 在海風中晾曬的“魚鲞”。圖/圖蟲 ·創意
對甯波人來說“三天勿吃鹹齑(jī)湯,腳骨有點酸汪汪”,鹹齑本身就是下飯神器,但更絕的是鹹齑大湯黃魚,海陸雙鮮。金宇澄在《繁花》中說,夜上海“風裡一絲絲蘇州河潮氣,鹹菜大湯黃魚味道”,這就是甯波人帶到上海的家鄉味道。
▲濃稠的湯頭,鮮美的黃魚。 圖/圖蟲·創意
在舟山,一條鮸(miǎn)魚能做十道菜也絕不是虛言,光鮸魚頭就至少有紅燒、清蒸和鮸魚頭骨醬3種做法。那體積最大的鮸魚身呢?“抱鹽”,了解一下!新鮮的鮸魚沾滿食鹽腌漬後,蒸熟即可食用,肉厚、味鮮、刺少、骨松的鮸魚身在鹽巴的包裹下,最大限度地保留着它的鮮。
▲紅燒鮸魚。攝影/黃甯璐,圖/浙江新聞
溫州人的魚丸、魚餅也堪稱一絕,多選用的也是鮸魚。溫州人絕對是“鮸魚”的噩夢,二者常常并列出現在媒體報道中,标題的畫風是這樣的:“溫州人的鮸魚情結”、“溫州人去年每天吃掉6.3萬斤海鮮,鮸魚排第一”。
魚丸、魚餅甚至被溫州人吃成了一個不小的産業,目前溫州各縣市均有魚餅加工企業,其中瑞安、蒼南較為集中且上規模。
▲ 魚丸湯,簡簡單單,卻是溫州人素日裡的“鮮”。 攝影/叫我廚師長,圖/彙圖網
當然,大魚有大魚的烹法,小魚也有小魚的滋味。台州人在灘塗上,用5米長的釣竿、6米長的魚線,10米開外甩杆釣“彈胡”(即跳跳魚)。
因為彈胡好動,肉質十分鮮嫩,無論是清蒸、紅燒,還是煲湯,入口是順滑鮮香。更絕的做法是烤成彈胡幹,用稻稈熏到彈胡皮黑冒油,再置于陽光下暴曬,濃縮鮮味。用彈胡幹炒當地的粉幹,更是最佳CP。
▲ 漁民在十米開外釣跳跳魚,絕對是一種絕活。圖/網絡
台州人食譜上最常見的小魚還有水潺(龍頭魚),魚如其名,鮮嫩順滑如同流水潺潺,通體隻有一根主刺。甚至,由于太水靈了,紅燒需要廚師功力深厚,油炸還需要先裹上一層面粉,做成“面拖水潺”。
其實,北到浙江的舟山、甯波,南到溫州甚至福建、廣東,人們都很愛吃這種魚。
▲ 水潺,舟山人又叫“蝦潺”。肉質綿軟,挂糊油炸,外焦裡嫩。 圖/圖蟲·創意
殼殼貝貝
小身軀有大味道
對浙江人來說,也許梭子蟹、大黃魚的鮮美是要看時令的,但“小海鮮”的鮮美可是一年四季都有的。
什麼是小海鮮?有的人說是體型較小的海鮮,有人說是在灘塗、近海就能捕撈的海鮮,還有人說是價格不高的海鮮,總之,大多數的殼殼貝貝都是“小海鮮”的範疇,也包括章魚、烏賊等小可愛們。
▲ “小海鮮”家族裡,殼殼貝貝們占據了很大份額。圖/網絡
章魚裡最小的一種叫做望潮,浙江的《寶慶志》裡說:“大者叫‘石拒’,次者稱‘章舉’,小者曰‘望潮’”。仿佛它們藏匿在灘塗裡,四處張望,期盼潮水來洗洗澡。它們體積很小,肉質緊實,尤其望潮的八爪,更是勁道十足。
▲ 八條爪的望潮,綻放得很美味。圖/彙圖網
說一個你意想不到的事,章魚、烏賊和海螺、蛤蜊是親戚。别驚訝!烏賊體内是不是有一片烏賊骨?那其實就是退化了的貝殼。
海瓜子是不少浙江人夏季最愛的下酒小海鮮,就着一盤蔥油海瓜子,可以喝下一斤黃酒。海瓜子還有一個更浙江的名字——梅蛤,而之所以被叫做“梅蛤”,則是因為在江南梅雨時節出産的海瓜子,肉質最為肥嫩鮮美。别看它們體積小,但海瓜子在鮮味上絲毫不輸其他海鮮。
▲ 海瓜子,簡單的炒一炒,就是很棒的下酒菜。攝影/AskingDK,圖/圖蟲·創意
如果說海瓜子和蔥油更配,那泥螺就和黃酒更配。甯波人下飯有三寶:“鹹齑,炝蟹,泥螺好。”甯波人愛吃泥螺,尤其是醉泥螺,簡直是當地人家餐桌上最不可缺的“下飯菜”。
▲ 經過腌制的泥螺是海邊人的下飯“神器”。攝影/我是金運,圖/圖蟲·創意
蛏子也是浙江人民的心頭愛,無論是醬油、爆炒還是鐵闆、燒烤,都是能嗦出一口鮮的爆爽。而溫州炸蛏子筒做法很獨特,先将蛏子去殼,用雞蛋煎皮将蛏肉和姜、蔥一起卷包成圓柱形,然後挂糊油炸,以辣醬油蘸食。此菜既保持了蛏肉鮮嫩的質感,同時又增加了酥、松、香的外層。
▲ 蔥油蛏子備受浙江各地人喜愛。攝影/Hui生活,圖/圖蟲·創意
開海的日子裡,是梭子蟹、大黃魚、帶魚豐收的喜悅;就算不能日日月月出海,贻貝、蛤蜊、花蛤、小白蝦、蝦蛄、牡蛎、香螺等小海鮮就像接力一樣,與浙江人常年相伴。“小”海鮮裡,透露的是“小”老百姓的平常滋味,它存在于每一個浙江人的日常生活中。
▲ 蔥油墨魚蛋,浙江沿海十分獨特的“小海鮮”。供圖/王軍定
那麼,如何簡單、方便、快速的吃遍東海?不如來一碗海鮮面吧!幾乎浙江沿海各地都有這樣一碗面,下一條黃魚,兩三隻鮮蝦,四五個蛤蜊,幾片翠綠的青菜,如果任性一下,幹脆來個海鮮大雜燴,什麼梭子蟹、蛏子、牡蛎統統放進去,你這一碗吃下的,就是浙江的味道。
▲ 舟山海鮮面,一碗裝進了半個東海的“鮮”。攝影/很南的南方人,圖/圖蟲·創意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内容
未經賬号授權,禁止随意轉載
你還知道浙江海鮮哪些吃法?
留言分享一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