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0月30日電 題:北方冬桃南遷記
新華社記者王金濤、周思宇、趙宇飛
北方的桃子種在南方,會結出什麼果?“巫溪冬桃”就是北桃南遷的産物。它們生長在長江流域,“祖籍”卻是山東青州。
深秋時節,重慶巫溪縣峰靈鎮譚家村迎來冬桃豐收季,泛着紅暈的冬桃挂滿枝頭,空氣中一股甜香彌漫開來。
10月13日,在重慶市巫溪縣峰靈鎮譚家村,村民在搬運剛剛采摘的冬桃。新華社記者黃偉 攝
故事要從6年前講起。巫溪曾是重慶最偏遠、最貧困的區縣之一,而峰靈鎮11個村中有4個曾是貧困村。2016年10月,得益于東西部扶貧協作創造的機會,峰靈鎮有關鎮村幹部到山東省青州市考察,發現了晚熟桃系列品種。
當時,巫溪各鄉鎮盛行種植青脆李。“我們認為,農民種青脆李也能增收,但冬桃作為反季節水果更能迎合市場需求。”峰靈鎮黨委書記汪大禹說。
汪大禹和同事們決心試一試。可是,桃樹怎麼種下去?種在哪些田塊?如何讓老百姓認可?經過走訪調研、征求意見,峰靈鎮确定了“村集體牽頭,全體村民參與,每人1股、每畝土地5股、村集體和農戶四六分紅”的股權量化及産業發展方案,并決定先試點,然後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向全鎮推廣。
在縣政府的支持下,青州捐助的第一批冬桃樹苗,當年就在譚家村530餘畝山坡荒地上試種了。“試種的時候,我們壓力很大,雖然與專家進行了前期論證,但桃樹的習性還沒有摸透,很擔心種下去的樹不結果。好在荒地上種植,成本不高,試對了就幹下去,試錯了就糾正。”汪大禹說。
令人驚喜的是,到了第二年,這些桃樹不僅成活率高,而且長勢良好。峰靈鎮自此開始從譚家村向全鎮推廣冬桃産業。
但好事多磨,2019年10月,“巫溪冬桃”生了褐腐病、瘡痂病,桃子上長出不少斑點,遇雨就從斑點處腐爛。
從那時起,峰靈鎮組建了一支“土洋結合”的技術骨幹隊伍,一方面聘請山東泰安桃業協會的技術專家長期現場蹲點傳授管護技術,另一方面組織近百名鎮村幹部、技術人員、緻富帶頭人前往山東學習取經。
“通過技術雙向交流和不斷總結經驗,我們鎮也有了冬桃‘土專家’。”汪大禹說。
海拔高、日照長、土壤适宜……幾年過去,巫溪特有的冬桃種植優勢開始顯現,加上科學管護,峰靈鎮出産的冬桃平均含糖量達18%至19%,每斤售價比夏桃高出5元以上。
如今,巫溪冬桃産業基地基礎設施正不斷升級。依托魯渝扶貧協作項目,峰靈鎮改造了耕作道和生産便道,建成了用于檢測、分選冬桃的“智慧車間”。
10月13日,在重慶市巫溪縣峰靈鎮,工作人員在分選包裝車間對冬桃進行分級。新華社記者黃偉 攝
來自北方的冬桃,讓峰靈鎮農民走上增收之路。在譚家村,冬桃産業帶動44戶脫貧戶就地務工,去年戶均增收超過4000元,全村688戶分紅27萬元。
目前,峰靈鎮初步建成占地3700餘畝的冬桃産業基地,成功注冊“巫溪冬桃”商标,不僅暢銷國内,還出口到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年産值達500萬元以上。
談及峰靈鎮引種山東冬桃成功的原因,汪大禹認為,這不僅僅歸功于他們“敢闖敢試”,更得益于魯渝扶貧協作帶來的機遇。他說:“鄉村振興需要發展特色産業,而選準特色産業是關鍵。山東省的幫扶力度大,為全鎮發展冬桃産業支援了資金和種苗,也讓鎮村幹部開了眼界,樹立了開放思維和‘跨界’意識。”
“北桃南遷”的故事仍在繼續。據了解,峰靈鎮下一步将建設集冬桃生态種植、旅遊觀光、鄉村休閑于一體,産學研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園區,做強山地特色高效農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