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修理兵的工匠精神

修理兵的工匠精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1 20:08:54

兵者匠心

目送戰鷹搏擊長空,凝視鐵甲馳騁沙場,追随鐵騎縱橫千裡……有這樣一群士兵,他們或許從未出現在戰場前沿,卻以匠人之心鑽堅研微,以勝戰之心保障打赢。

本期《士兵面孔》,我們走近4名裝備維修崗位的士兵“工匠”,感受他們的執着和專注,見證他們的鑽研與堅守。

自豪時刻

■劉漢寶 許博涵

修理兵的工匠精神(走近4名裝備維修崗位的士兵)1

【人物名片】窦樹軍,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一級軍士長。先後被評為全軍愛軍精武标兵、全國學習成才先進個人,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一等獎2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被空軍授予“愛崗敬業模範士官”榮譽稱号,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6次。

接連數日的大雪後,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機場一片銀裝素裹,氣溫突破零下20攝氏度。伴随着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一架戰機沿跑道加速滑跑,輕盈地掠過地平線,閃電般昂首刺入雲霄。

跑道不遠處的機庫裡,機務官兵正忙着檢修戰機。機庫外牆上的幾個紅色大字——“當窦樹軍那樣的兵”,在白雪映襯下格外顯眼。

窦樹軍是誰?他是什麼樣的兵?

他是空軍無損探傷領域的“兵專家”,一位絕不允許把故障帶到飛行當中、工作30年零差錯的“戰機神醫”。

一陣窸窸窣窣,在戰友的幫助下,窦樹軍從直徑不足60厘米的戰機進氣道裡爬了出來。進氣道空間狹窄,僅容一人爬行,夏季如火爐,冬季像冰窖。窦樹軍以爬卧這一姿勢,抱着5公斤多重的探傷儀,與進氣道打交道30年。

數九寒天裡,窦樹軍身着單薄的地勤工作服,瘦削的臉頰上泛着青白。披上戰友遞過來的軍大衣,一杯熱姜茶下肚,他的臉色才漸漸紅潤起來。個子不算高、平時少言寡語的窦樹軍,在一群機務兵裡并不起眼,但一級軍士長的軍銜讓人不得不注意到他。

發動機猶如戰機的心髒,而窦樹軍負責的領域,就是給發動機葉片探傷。鋼鐵制成的發動機看似堅不可摧,但葉片受種種因素影響,極易産生肉眼看不見的細小裂紋。這些裂紋會導緻葉片在高速運轉時發生斷裂,給飛行安全帶來緻命隐患。要想避免這種隐患,就需要探傷師通過一系列專業探測手段防患于未然。

這些年裡,窦樹軍先後為10個型号的飛機探傷9000餘架次、檢測各類葉片85萬餘片。他探索總結出的三步定位探傷法,使探傷精準率大幅提升。

前些年,有幾家地方航空公司盯上了聞名業内的窦樹軍,都以豐厚待遇發來邀約。幾乎沒有任何猶豫,窦樹軍堅定地選擇了留在部隊,繼續為戰鷹“把脈”。2020年,考慮到部隊剛剛換裝新型戰機,已到退休年齡的他主動申請延期服役,直到現在還堅守在陣地,盡心盡責地為戰機探傷。

“翅膀硬了為黨飛!”在窦樹軍看來,每一次戰機起飛前,飛行員對他豎起拇指的那一刻,是他最有自豪感的時刻。

風漸漸小了一些,陽光穿過雲層縫隙灑向大地,整個機場籠罩在一片金色的光芒中。“這架飛機狀态不錯,待會兒檢查完剩餘葉片,就可以繼續參訓了。”窦樹軍甩掉軍大衣,又一次貓腰鑽進狹窄的飛機進氣道。像每一次那樣,他仔仔細細地檢查每一個細節,繼續用零差錯、零疏漏,诠釋着空軍機務兵的執着和堅守。

夜深燈明

■丁文輝

修理兵的工匠精神(走近4名裝備維修崗位的士兵)2

【人物名片】劉加平,新疆軍區某旅一級軍士長。先後被評為全國技術能手、全軍愛軍精武标兵、陸軍首屆“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标兵,榮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1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深夜,家屬樓的大門緊閉着。頂着凜冽寒風,“吱呀”一聲,門從裡面被用力推開,劉加平高大的身影出現在昏黃的路燈下。他緊了緊領口,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曆時5年研制的某型指控裝備模拟訓練系統終于要驗收了。為确保萬無一失,作為負責人的劉加平要去做最後的調試。穿過黑漆漆的訓練場,遠處一棟二層辦公樓——“技術員之家”透出點點燈光。他的工作室便在其中。

厚實闆結的沙石地、呼嘯肆虐的寒風,相似的場景将劉加平的思緒拉回多年前。單位正式移防前,曾在戈壁灘上一處農場臨時駐紮過。因為房間有限,官兵隻能擠在一起工作生活,騰不出地方擺放劉加平的研發設備。

劉加平在農場轉了幾個來回,終于找到一處稍微寬敞的地方——菜窖。征得單位同意後,他将設備悉數搬進去。那時,劉加平常常加班到深夜,累了就倚着米袋子休息一會兒。

菜窖光線昏暗、通風效果不佳,卻擋不住劉加平前進的步伐。兩年間,他研發的指揮控制系統和某型裝備智能供電系統,均榮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爬上“技術員之家”二樓,劉加平在左拐第三間辦公室門口停下。棕紅色的木門上,嵌着“劉加平工作室”的标牌。他曾無數次凝望這塊标牌,心中翻湧的除了感動更有責任和使命。

幾年前,随着新營區落成,修理工間正式投入使用。那天,劉加平和戰友們一起激動地走進工間。當踏進二樓的一間辦公室時,劉加平愣住了——十幾平方米的屋子裡整齊地放着科研設備、維修工具,這簡直就是他夢寐以求的辦公室。

這時,隊長郭磊鄭重地把一串鑰匙遞到他手心:“這是單位拿出專項經費,為你準備的工作室。” 劉加平握緊鑰匙,激動、欣喜……複雜的情感充斥着他的内心。在戰友們的注視下,“劉加平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許多個燈火通明的夜晚,“劉加平工作室”裡時而響起飛快敲擊鍵盤的噼啪聲,時而飄起一縷電烙鐵焊接元器件的青煙,時而傳出組員們激烈的争論……這些付出最終都得到了豐厚的回報——這些年,工作室累計收集各類技術參數上萬條;維修主戰裝備千餘台(套);提出革新建議60餘條;9項革新成果榮獲軍隊科技進步獎。

2020年,修理工間被改建成“技術員之家”,一批像劉加平一樣的“創客”申請入駐,大量革新想法在這裡生根、發芽、成長。

淩晨3點,劉加平關燈走出工作室。樓門口的軍容鏡中映出他的模樣——肩膀寬闊,身材高大,微微駝背,兩隻眼睛在厚厚的鏡片下閃着嚴肅的光,黑發早已染上風霜。劉加平對着鏡子努力挺直腰背,不禁感歎時光飛逝——這已經是他當兵的第26個年頭。

月光清冷,星河璀璨,“技術員之家”披上一層銀輝。望着窗口那些未熄滅的燈光,劉加平充滿欣慰與自信。

鐵甲戰位

■於娅娅

修理兵的工匠精神(走近4名裝備維修崗位的士兵)3

【人物名片】王有武,陸軍某試驗訓練基地二級軍士長。先後7次被評為“優秀士兵”,榮立三等功1次,2018年被确定為陸軍首批技術尖子培養對象。

分别的時刻又一次到來了。

兩門修整一新的火炮,炮管上被鄭重地挂上醒目的紅花,這是王有武和戰友們送給“老夥計們”的臨别禮物。被抹去編号、拆掉擊發部件的它們,已經光榮完成在靶場的戰鬥使命。不久後的某天,它們将正式出現在某個國防教育基地或者軍事博物館裡,向來訪者講述曾經的輝煌。

王有武所在的技術保障組,管理維護着40餘種型号的坦克、裝甲車和火炮等裝備,共300多台套。報廢的、退役的、在役的、未列裝定型的,橫亘60餘載,足以組成一個頗具規模的“展覽館”。

夜深人靜的工房裡,細心檢修裝備、更新台賬,是作為組長的王有武多年養成的習慣。粗糙的掌紋、身上散不去的機油味,是經年累月維修裝備留下的痕迹。每台裝備戰技指标如何、何時該保養、何時應更換零部件,王有武心裡都有一本明白賬。他對這些裝備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他看來,這些裝備雖不會說話,卻也有着自己的脾氣:你對它們耐心一些,它們自然也會待你好一些;你研究得越深、對它們越了解,它們給你的信心底氣也就越足。

戰友們眼中的王班長,是個實打實的能人。從軍23年,他熟練掌握了22種型号坦克及裝甲車的駕駛維修技能和20餘種火炮的操作使用。僅從行駛軌迹、馬達聲響和變速操縱器操作情況,他就能判斷坦克、裝甲車是否正常。幾任領導談起他都贊不絕口:隻要老王在,坦克裝甲各項業務就沒有什麼好操心的。

王有武覺得自己也沒有那麼神,他沒有院校系統學習經曆,崗位就是他的課堂。常年擔負接裝任務的他邊實踐邊摸索,從油路、電路、擊發部件再到底盤,逐個部位核查、校驗,經常是裝備驗收完,他便掌握了基本的操作和維修技能。

與坦克、裝甲車和火炮打交道久了,王有武有着和這些裝備相近的暴脾氣。這一點,作為徒弟的楊志超深有體會:“各類操作示範兩遍還學不會,王班長就急眼了。”單位裝備類型多、任務密集,王有武總是傾盡所有,希望徒弟們盡快把自己的本事都學會。

在西北漢子粗犷的外表下,王有武工作起來卻格外細心。某次試驗中,擔負試驗任務的坦克突發故障。王有武經排查發現,這是保險絲脫落、油管松動導緻的。快速排除故障後,裝備幾天後又出現同樣問題。為此,王有武反複嘗試,發現坦克以20-30千米/小時的速度行進一段時間後,會引發車内零部件共振,最終導緻鍊路接口脫落。單位及時把問題及改進建議反饋給了軍工廠。類似的裝備改進建議,這些年王有武陸陸續續提出了20餘條。

雪域高原、大漠戈壁,外場試驗不僅是對裝備性能的極限考核,更是對參試官兵能力素質的巨大挑戰。出征隊伍裡,總少不了王有武的身影。他總說,鐵甲在哪兒,他的戰位就在哪兒。

心中那道光

■田 棟 林淩勇

修理兵的工匠精神(走近4名裝備維修崗位的士兵)4

【人物名片】朱曉寅,武警福建總隊機動支隊三級警士長。榮獲武警部隊士官優秀人才獎三等獎,被總隊評為“十佳士官”“優秀共産黨員”,榮立三等功2次。

熄燈哨響,夜色漸深,營區寂靜無聲。車場一角的修理間仍亮着光,一個瘦削的身影,彎着腰,還在零件盒裡摸索着什麼,一雙布滿老繭的手顯得比尋常人粗糙許多。

在這88平方米的一方天地裡,朱曉寅待了17年。每當身處于此,朱曉寅的精力就無比集中——在這裡,他完成了數千次車輛維修,保障了近百輛車的行車安全。

2008年,修理間剛剛建成。當時,每次需要起吊笨重的變速箱時,朱曉寅和三四個戰友總是貼着牆踮起腳,手動液壓起吊,費時費力不說,變速箱在大吊架下搖搖晃晃,還存在安全隐患。

朱曉寅動了改良大吊架的心思。他趁機電部門來營檢修的機會,纏着技術人員請教如何起吊既省力又安全。技術人員臨走時送給他一本小冊子《滑輪組》,讓朱曉寅如獲至寶。

那段時間,朱曉寅總是滿手油污,在修理間反複修改、拼裝滑輪組。1個月後,吊變速箱軌道滑輪組終于安裝成功。新的滑輪組科學組合動、定滑輪,通過預設軌道提高起吊精準度,并将變速箱與吊鈎三點固定,不僅省力便捷,而且讓變速箱“穩如泰山”。

這件事讓朱曉寅在總隊出了名,大家都知道機動支隊有個愛動腦筋的維修技師。面對贊揚聲,朱曉寅有些不适應。對他來說,自己隻是比别人多想了一點。他常說:“哪怕一個小零件、小線路,你糊弄它,它也會糊弄你。”

那年夏天,朱曉寅參與執行一項大型演練任務。部隊到達指定地域準備展開行動時,一台裝備車突然打不着火。朱曉寅檢查後發現,這不過是個小毛病,車輛電瓶頭腐蝕了。更換零件後,裝備車很快恢複動力。原來,車輛在颠簸環境中長途機動,電瓶中的電解液容易溢出,腐蝕電瓶頭——這在駕駛員看來,是在所難免的。

“雖說是小毛病,影響可不小,難道就不能防患于未然?”返回單位,朱曉寅四處查閱資料,并進行了多次試驗。他發現,在車輛保養時用開水清洗電瓶頭,再塗抹潤滑脂,能有效解決電瓶頭腐蝕的問題。這種簡便高效的保養方法在駕駛員中一傳十、十傳百。到了年底,這一方法還作為支隊駕駛員集訓的教學内容被推廣使用。

十幾年下來,朱曉寅攻克了一個個修理技術難關,先後革新了10多項修理器材。他記錄的筆記本摞起來有半人高,每個筆記本的首頁無一例外工整地寫着《士兵突擊》中的一句台詞:“你該想的不是成為特種兵,是善待自己,做好普通一兵。”

普通一兵從未普通。朱曉寅愛鑽研、下苦功的精神也感染着周圍的戰友。在他的幫帶下,中隊有4人先後取得汽車修理、裝甲車修理高級資格證,多人取得中級資格證。如今,支隊外出執行任務時,這些年輕的維修技師都能在所在梯隊獨當一面。

他的徒弟們常說,朱曉寅身上是發着光的。

對于朱曉寅來說,這道光,一直都在。

修理兵的工匠精神(走近4名裝備維修崗位的士兵)5

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