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辛”
很多大家将甲骨文“辛”的本義與刑、罪扯上關系,在我看來很荒謬,簡直不可思議。
要知道,甲骨文“龍”與“鳳”都含有“辛”,就連商王朝的“商”中也有“辛”,“辛”怎麼可能與“刑、罪”有關?
甲骨文“辛”是上“▽” 下“十”。
“▽”在甲骨文中多表意“女性”(盆腔、子宮),“十”在甲骨文中表意“巳(新生兒)”,所以“辛”的本義是“女人産子”。
在上古時期,因為生活和醫療條件差,女人懷胎不易,生産更是如走鬼門關,既沒有無痛分娩,也沒有剖腹産,隻能忍受非常痛苦的分娩過程,很多産婦還因難産而死。所以,女人分娩才叫“辛”,分娩所承受的痛苦才叫“辛苦”。
對應植物,開花結果好比人類懷孕分娩,剛結的果實味道苦澀,這就是“辛味”。
二、關于“言”與“音”
現代漢字“言”與“音”看着長得不象,其義卻相關:“言”——語言,“音”——聲音,二者都是“口中發出”的。
追溯字源可知,“言”與“音”本就是同源字,在甲骨文中都是上“辛” 下“口”。
到了金文時開始分化:
上“辛” 下“口”的演化成了現在的“言”;
上“辛” 下“日”的演化成了現在的“音”。
在甲金文中的“口”與“日”常常是通用的,可以表示“太陽”,可以表示“容器”,可以表示“嘴巴”(上口),可以表示“雌性生殖器官”(下口)……
根據上文解讀已知“辛”——分娩(産出),所以上“辛”下“口/日”的組合就是“口中産出”之義。
口中産出的是什麼?大家很自然想到的就是“語言”和“聲音”。
三、關于“䜌”
念luán。其西周晚期金文如下圖所示。
“䜌”的構成是“言 絲”,造字本義就是“口中産出絲”。什麼會“口中産絲”?現在的我們第一反映肯定是“蠶吐絲”。
蠶吐絲的特點:一圈又一圈、一層又一層,連續不斷、曲折環繞,看似雜亂無章,最終卻結成一個完整的繭。故“䜌”又引申出“亂”、“治”、“連續”等之意。
有專家甚至認為,“䜌”是“蠻”(蠻)的古字。
所以,“蠻”不是野蠻,而是“蠶吐絲”,“蠻族”可能是擅長養蠶的部族,因為他們聚居地在中原的南部,故稱“南蠻”。
四、關于“龍鳳商”
前文提到“龍鳳商”三個字的甲骨文都舍有“辛”,這其實是圖騰崇拜中的生殖祟拜。
(圖片均自網絡,謝謝原作者[比心])
(本文原創,轉載請注明:渣渣灰飛[握手][握手])
感謝批閱,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