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因子,“生肖”的概念,國人大多耳熟能詳。所謂“生肖”,又稱“屬相”“十二辰”“十二屬”“十二屬神”等,是以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配而構成的紀年方法,亦可專指此十二種動物。其一直大行于民間,深深紮根于大衆之中,富有廣泛的影響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隋 四神十二生肖銅鏡
十二生肖的最早記載,見于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小雅·吉日》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馬。”又見于《禮記·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氣。”東漢趙晔《吳越春秋》中亦有“吳在辰,其位龍”的記述。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東漢時期王充所著《論衡》是最早完整記載十二生肖的文獻。《論衡·物勢篇》雲:“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醜,牛也。……巳,蛇也。申,猴也。”篇中記述了十一種生肖,《論衡·言毒篇》補《物勢篇》之阙如,載“辰為龍,巳為蛇,辰、巳之位在東南”,至此十二生肖已齊備,且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的搭配順序沿用至今。可見,十二生肖的曆史當不少于兩千年。
而正史中有關十二生肖使用的記載,最早見于南北朝。《北史·宇文護傳》中摘錄有宇文護之母寫給兒子的書信一封,内有“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之句。年代與之大緻相同的南朝陳國名士沈炯有《十二屬詩》傳世。詩曰:“鼠迹生塵案,牛羊暮下來。虎嘯坐空谷,兔月向窗開。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雞跖引清杯。狗其懷物外,豬蠡窅悠哉。”将十二屬相置于句首,别具匠心,流傳甚廣。由此可知,當時民間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用以标記國人生年。
宋 青瓷生肖俑 文官将生肖動物雙手捧于胸前
十二生肖究竟起源于何時,因何形成并廣布流傳?目前學界暫無定論,衆說紛纭。圖騰文化說是其中比較令人信服的說法。早在原始時代,滿目洪荒,文明初啟,面對悠悠萬物複雜的玄機,我們的祖先蒙昧而困惑。他們掙紮于大自然的肆虐和野獸的侵襲等種種威脅之中,對身邊一切強大之物心存畏懼,在驚恐、忐忑之餘,一直在尋求獲取身外之力的方法,幻想有神奇而強大的力量從天而降。生肖即起源于原始社會的自然崇拜。人們将與其生産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以及心存畏懼的動物作為本族的圖騰來崇拜或祭祀,以換取保佑與幫助。後人将這些動物圖騰與美好理想相結合,即創造出了富有神秘浪漫色彩的生肖概念。
吐魯番阿斯塔納唐墓出土的豬首人身俑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另一方面,我國曆法以幹支紀年,是生肖之依托。根據古老的陰陽八卦理論,天為陽,地為陰,天乾而地坤。天有十位,謂之“天幹”,又稱十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之對應者,地有十二位,謂之“地支”,又稱十二子,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将十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一一搭配,即形成了生肖紀年法。
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是生肖紀年方式的兩大要素,二者齊備聯合,十二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便應運而生。
流失海外後輾轉回國的圓明園虎首和牛首
作為生肖的十二種動物,是如何被選擇出來的?排列順序又是怎樣形成并固定的?綜觀十二生肖,“六畜”皆在,即牛、馬、羊、雞、犬、豕。其餘六種中的鼠、虎、兔、蛇、猴亦屬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動物。唯有龍乃傳說中的神獸,雖不見于塵世,然無所不能,為萬民所景仰膜拜。其實,參照圖騰文化說來解釋生肖文化,即可體悟出十二生肖的選擇與古人選擇圖騰的思路正相吻合,甚至說是古代圖騰崇拜之遺存亦無不可。
關于十二生肖的排列,有根據動物每日活動時間而确定之說。我國至遲自漢代始,即采用十二地支記錄一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相當于當今的兩小時。夜晚十一時至淩晨一時為子時,鼠最為活躍;淩晨一時至三時為醜時,牛反刍正酣;三時至五時為寅時,猛虎正四處遊蕩覓食;五時至七時為卯時,朝陽還未升起,月亮尚在天邊,玉兔正忙着搗藥;上午七時至九時為辰時,正是神龍騰霧播雨之時;九時至十一時為巳時,蛇開始活躍;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一時為午時,陽氣正盛,為天馬行空之際;下午一時至三時為未時,羊正在食草;下午三時至五時為申時,猴最為活躍;下午五時至七時為酉時,夜幕降臨,雞開始歸巢;晚上七時至九時為戌時,犬開始守夜;晚上九時至十一時為亥時,豬正在鼾睡。關于十二生肖排列之順序,還有多種傳說,然或為民間尋樂解悶之談資,或為百姓貶惡揚善之寓言,充滿文學色彩,且流傳的過程同時也是再創作的過程,因而确立于何時斷難考證。但可以認定,生肖座次之排定,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一代人所能完成,是集體智慧之結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先人的睿智哲思,對後世的社會生活産生了重大影響。同時,可顯現出幹支計時方法之遺痕,以及不同個體在不同時段感受與運程有異的古老思維方式與理念。
流失海外後輾轉回國的圓明園兔首和馬首
生肖一詞,内含二義:一是生,即生于某年;二是肖,即肖于某物。綜而論之,即确信出生在某一屬相之年的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運程及長處、短闆等方面,與所屬動物相同或相近。因生于何時,乃前世修來,自身不能預知且不可更改,所以生肖帶有強烈的宿命論色彩,表現出圖騰文化的深刻印記,可視作曆史慣性的延伸,并可從中體味古人心目中生命運程的神秘。
在西方文化體系中,亦有源遠流長的生肖文化,即所謂“黃道十二宮”,國人稱之為“洋生肖”。其中以人和動物占絕大多數,非動物者僅有兩種,配之以一年中的十二個時段,并非與各個月份完全對應。西方人也同樣認為,不同時段出生之人,在性格、運程及長處、短闆等方面,也會存在差異。其産生背景及文化淵源,與中華十二生肖大體相近,其内涵及理念亦不乏相似之處,并可與“土生肖”相互參照,對應互補。
西安市韓森寨唐墓出土的十二生肖陶俑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中華先人一直堅信,生肖不僅影響一個人的性格,且可決定其一生運勢,跳出宿命論之窠臼,往往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而從文化學角度言之,生肖既是中華先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又折射出“衆生平等”“六世輪回”等佛教理念的清晰痕迹。它已融進血液,浸入骨髓,世代相傳。
如今,生肖的概念與影響早已遠遠跨出國界,被朝鮮、韓國、越南、日本等“中華文化圈”國家的民衆所熟知,且根據本國文化傳統而作适當調整,并予以廣泛應用。近年來,随着我國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生肖”“十二屬”“屬相”等概念,經由華人華僑傳播,擴散至世界各國各地的勢頭更猛,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文化财富,這是中華先民對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因此,了解生肖,趣談生肖,運用不同領域的知識,從不同角度對其曆史、源流、内涵、功用進行解讀、闡釋,無疑具有珍貴的文化價值與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邸永君,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所研究員,中國民族史、明清史專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