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數十年之前,當你小的時候,與你一同玩耍、無話不談的童年玩伴還是誰?
大多數人也許已經忘了,因為時間有些過于久遠了。這就說明,對于你而言,這段友誼已經不複存在了。
我們在進行友情建設的時候,總是期望着這段關系可以長久保存下去,甚至直到生命的盡頭。但是這終歸隻是一種美好的想法罷了。
諸多心理學相關的科學研究結果表明,對于一段感情而言,影響更大的是來自外部的各種因素的刺激,并且随之而來的還有影響這段感情長久保持下去的不利因素。
在進化心理學領域,存在着一些關于個體間友情的假設,比較出名的就是互惠的利他主義以及友情聯盟理論。然而在現實生活當中,對于友情狀态影響比較明顯的還是情感的狀态。
從古至今,在生活當中經曆了各種危難的人類一種啟示,那就是通力合作來面對各種艱難困苦。
當我們來到現如今的社會,主導彼此友情的主要原因往往還是利益的驅使。
友情相關的三個組成部分:
情感因素:這一原因主要就是說明,個體在生活當中存在許多情感上的需求,比如被人理解、傾訴内心等等行為。
共有因素:這一部分主要是關于擁有友情的不同個體之間的共有愛好。
社交因素:顧名思義,也就是說在社會生活當中交往相關的事宜。
能夠進化的友情我們知道,當我們走在大街上,随随便便就就和一個陌生人建立友誼這種事情幾乎是沒有可能存在的,因為友情的存在是要有一定的感情基礎的。
所以根據這一點,我們可以得知,對于那些在某些領域有着交集的人們而言,其間更有可能産生友情。
社會學家們認為,個體間的近距離會使得不同個體得以有土壤去孕育自己的感情,使得交集增加,關系更加密切。
可以聯盟的友情社會交往包含很多種類型,既然有積極的互動,自然也就存在相對消極的、不同個體之間的沖突。當沖突以及矛盾出現時,一個群體當中的不同個體之間會怎樣建立“聯盟”,也會說明一些問題。
進化心理學相關觀點認為,當不同個體在面對一些問題而選擇聯盟的對象時,動機是有出于各種方式去考慮的。
在面對一些矛盾或是沖突時,不同人之間“聯手”的動機,往往并非是互惠利他的,而是會更加傾向于對人際間關系的考量,而且是基于當前沖突或是矛盾現狀的。
互惠利他行為
社會學及人類學者認為,個體生活始終處于群體之中,所以不同個體之間的互動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人們的關系是建立在各種交換之上的。
有時交換是基于利益的,有時則是基于其他标準的,比如社會地位、社會資源等等。
這是由于,在人類産生之初,人們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難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所以隻能依照不同個體之間的特點,進行一種分工與合作,從而一起生活下去。
那麼為什麼說友情是很難一直存在的呢?
其實很多時候,一段友情的終結看似是由于某件事情的“導火線”作用,但是早在這件事之前,其實兩人之間早就存在一些分歧了,具體的事情發生隻不過是“點燃”了“引線”而已。
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盡管人情交往在社會交往當中是常見的,但是這種交換是要基于平等的,單方面的付出或是接受總是不合理的。
對于現在社會當中的多部分人來說,很多友情是建立在曾經的同學基礎上的,因為一個人往往會經曆多個階段的校園生活。同學之間又有比較接近的距離性,所以相處起來比較便利。
之前,曾經有一位社會學教授經過相關的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一般會經曆64段友情,大多數是源于學校之中的,而這些友誼出現的年紀大多數又存在于個體29歲時。
所以29歲,或者可以認為是而立之年就成為了個體友情數量的一個分水嶺。對于處在社會當中的我們來說,當你年逾三十,就可以看到身邊的朋友們,究竟哪些是值得交往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arbery, J., & Buhrmester, D. (1998). Friendship and need fulfillment during three phases of young adulthood.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5(3), 393–409.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