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根據以往的培訓課程和客戶問到的問題,總結出來新QC七大手打。
“七大手法”主要是指企業質量管理中常用的質量管理工具,有“老七種”和“新七種”之分。“老七種”有分層法、調查表、排列法、因果圖、直方圖、控制圖和相關圖,新的QC七種工具分别是系統圖、關聯圖、親和圖、矩陣圖、箭條圖、PDPC法以及矩陣數據分析法等。本期帶大家回顧一下 “老七種” ,下一期帶大家介紹“新七種”
新/舊QC-7手法區别
何為QC七手法:
QC七手法又稱為QC七工具,一般指舊QC七手法,即層别法、檢查表、柏拉圖、因果圖、管制圖、散布圖和直方圖。是質量管理及改善運用的有效工具.
QC手法的适用範圍:
QC手法的用途非常廣泛,可以用于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計劃管控、員工思想意識行為管理、質量管控、成本管控、交期管控、士氣管理、環境管理、安全管理、效率管理、績效考核、日常管理等等),但主要用于品質管理及改善。
七大手法口訣:
因果追原因、檢查集數據、柏拉抓重點、直方顯分布、散布看相關、管制找異常、層别作解析
因果圖(特性要因圖、石川圖、魚骨圖):
定義:
當一個問題的特性(結果)受到一些要因(原因)影響時,将這些要因加以整理,成為有相互關系且有條理的圖形,這個圖形就稱為特性要因圖,又叫魚骨圖(Fish-Bone Diagram)。
魚骨圖
用途說明:1.整理問題。2.追查真正的原因。3.尋找對策。
制作步驟:1. 決定問題或品質的特性 ——特性的選擇不能使用看起來很抽象或含混不清的主題。2. 決定大要因 ——須是簡單的完整句,且具有某些程度或是方向性。3. 決定中小要因。4. 決定影響問題點的主要原因。5. 填上制作目的、日期及制作者等資料。
應注意事項:1.腦力激蕩。2.以事實為依據。3.無因果關系者,予以剔除,不予分類。4.多加利用過去收集的資料。5.重點放在解決問題上,并依結果提出對策,依5W2H原則執行。
6.依據特性别,分别制作不同的特性要因圖。7. a.大要因通常代表是一個具體方向。 b.中要因通常代表的是一個概念、想法。 c.小要因通常代表的是具體事件。8.至少要有4根大骨、3根中骨及2根小骨,且這些要因都不能重複。
柏拉圖
定義:
又稱重點管理圖,根據所收集的數據,以不同區分标準加以整理、分類,計算出各分類項目所占的比例而按照大小順序排列,再加上累積值的圖形。
制作步驟:
舉例:
用途說明:
1.掌握問題點。2.掌握重要要因。3.确認改善效果。
改善效果之确認:
效果确認的柏拉圖制作要訣:
數據及檢查表─數據
定義:
所謂數據,就是根據測量所得到的數值和資料等事實。——數據=事實。
收集重點:1.收集正确的數據。2.避免主觀的判斷。3.要把握事實真相。——取樣方法。——測定方法與設備。
整理時應注意事項:
數據的種類:1. 定量數據
2. 定性數據如衣服的美感等以優先順序、等級為依據的數據。
數據及檢查表─檢查表
定義:
以簡單的數據、用容易了解的方式做成圖形或表格。表中記有檢查的必要項目,隻要記上檢查記号,并加以統計整理,就可做為進一步分析或核對檢查之用。
類别:
範例:記錄用查檢表
用途說明:1.日常管理。2.收集數據。3.改善管理。
制作步驟:1.決定所要收集的數據及希望把握的項目。2.決定查檢表的格式。3.決定記錄形式。4.決定收集數據的方法。
使用要訣:
注意事項:1.表中不可有「其他」項目欄。2.查檢表應有層别項目。
層别法
定義:
對觀察到的現象或所收集到的數據,按照它們共同的特征加以分類、統計的一種分析方法。是容易觀察,有效掌握事實的最有效、最簡單的方法。
用途說明:1.發現問題,界定問題。2.發掘問題的要因。3.驗證要因産生的影響。
層别的對象和項目:1.有關人的層别。2.機械設備的層别。3.作業方法、條件的層别。4.時間的層别。5.原材料零件别。6.測量檢查的層别。7.環境天候的層别。8.制品的層别。
使用步驟:
注意重點:1.收集數據之前就應使用層别法。2.QC手法的運用應該特别注意層别法的使用。3.管理工作上也應該活用層别法。
範例:Lot中不良層别
散布圖
定義: 把互相有關聯的對應數據,在方格紙上以縱軸表示結果,以橫軸表示原因;然後用點表示出分布形态,根據分布的形态來判斷對應數據之間的相互關系。
用途說明:1.檢定兩變數間的相關性。2.從特性要求尋找最适要因。3.從要因預估特性水準。
成對數據的對應關系:
目的:
制作步驟:
範例:身高與體重散布圖
判讀:
直方圖
定義:
将所收集的數據、特性值或結果值,在橫軸上适當地區分成幾個相等區間,并将各區間内測定值所出現的次數累加起來,用柱形畫出的圖形。
使用目的:1.測知制程能力。2.測知數據的真僞。3.測知分配型态。4.計算産品不良率。5.調查是否混入兩個以上的不同群體。6.藉以制定規格界限。7.規格與标準值比較。8.設計管制界限是否可用于制程管制。9.求分配的平均值與标準差。
制作步驟:1.收集數據并且記錄在紙上。2.找出全體數據中之最大值(L)與最小值(S)3.定全距(R)=最大值(L)-最小值(S)4. 決定組數——史特吉斯公式組數:K=1+3.32log n n=數據個數——組數決定參考表(經驗法則)
5. 定組距(H)=R/K=全距/組數6. 求各組上、下組界——第一組下組界=最小值-最小測定值/2——第一組上組界=下組界+組距 (以此類推)7. 決定組的中心點。——(上組界+下組界)/2=組的中心點 8. 制作次數分配表。9. 制作直方圖。10. 填上主題、規格、平均值、數據來源、日期等數據。
次數分配表:
範例:西瓜重量直方圖
範例:小勇跑步所需時間直方圖
注意事項:
型态、形成原因與對策:
分布型态與目标規格比較:
1.圖形是否分布中央?2.規格外比率有多少?
3.平均值是否在規格正中央?
制程能力還可以,但産品質量稍有變動即會産生不良品,有提高制程能力的必要。
制程能力足夠,産品質量分散寬度完全在規格界限内。
制程能力不足,因為中心值偏右,如能将中心值調整至規格中心處,則剛好可以符合規格。
——制程的分散寬度過大,此時須改善制程或檢讨規格,而已生産的産品須全選别。
統 計 圖
定義:
用途說明:
必須具備的條件:1.要具有看一眼就能完全了解整體狀況。2.繪制上力求簡單明了。3.讓看的人易于了解與分析。4.圖表的尺度、點、線應力求正确。5.能從中了解問題的核心。
制作步驟:1.确定統計圖分析目的。2.選擇統計圖種類。3.決定圖形的大小。4.繪制統計圖的軸、圓、刻度等必要骨架。5.依收集數據統計後繪圖。6. 記入必要事項——統計圖名稱——關于數據搜集期間、樣本數等——必要說明事項——制作者
棒狀圖(Bar chart)
——也稱作柱形圖,是由若幹等寬的長柱平行排列而成,柱形的長短表示數值的大小,将這些數值并列以便比較。制作上一般以縱軸為次數,橫軸為層别項目。項目多時可密接,項目不多時可适中分開。
範例:芒果品種數量棒狀圖
繪制棒狀圖時應注意事項:
餅圖(Pie chart)
——先計算出各數值所占全體總值的百分比,再依其比例畫成一圓形。讀圖時容易由直覺來發現層别項目的比例,适合用于強調組成比例的場合。
範例:各品種芒果産量餅圖
繪制餅圖時注意事項:
帶狀圖
——帶狀圖是按各項目的結構比率,分割帶狀(長方形)的面而成。帶狀圖綜合棒狀圖與餅圖的優點,可同時顯現比例與數值的圖形;若配上時間亦可顯示時間的變化。
範例:近三年來各品種芒果産量
推移圖(Run chart)
——也稱為折線圖或曆史線圖。推移圖的縱軸代表統計事項數值,橫軸代表時間。将一連串依時間順序排序的數據點在圖中,再以線連接起來就成了推移圖。推移圖可以用來觀察時間推移時數據變化,以及變動的趨勢和變化的速度。
範例:火旺家今年度電力使用推移圖
繪制推移圖時應注意事項:
檢驗對策效果的推移圖:
雷達圖(Radar chart)
——雷達圖可以将所有層别項目同時表現于一圖上,容易發現多項目間的平衡性及平衡性不佳的狀況。
範例:阿明補習前後成績變化雷達圖
管制圖(Control chart)
——将實際的質量特性,與根據過去經驗所建立的制程能力的管制界限比較,按時間的先後或制品全體号碼的次序,以判别産品質量是否安定的一種圖形。
管制圖的功用:1. 任何生産過程中,影響質量差異的原因不外是機遇原因與非機遇原因兩種。——機遇原因:不可避免的原因——非機遇原因:可避免的原因2. 防止非機遇原因再度發生,維持制程穩定。
依數據的性質分類:1. 計量值管制圖——用來測量長度、重量、面積、溫度、時間等計量值的管制圖。 2. 計數值管制圖——用來計算不良數、缺點數等計數值的管制圖。
依用途來分類:1. 解析用管制圖——為了調查制程是否處于統計管制的狀态。 2. 管制用管制圖——為了保持完善管理的制程。
管制圖的分析:1. 管制狀态下的管制圖
2. 數據點超出管制界限時
3. 點在中心線的單側連續出現7個以上時
4. 點連續上升或下降的傾向
5. 連續3點中有2點、7點中有3點、10點中有4點出現在管制界限三分之一處。
制作統計圖注意事項:1.目的明确。2.确定數據來源、範圍與充分性。3.層别項目檢讨。4.兩種以上統計圖并列活用。5.繪圖須考慮原來目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