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有多少個縣城
中國有多少個縣城,按道理講,有多少個縣,就有多少個縣城。
但縣事沒有那麼簡單,如按縣級行政單元為标準,不權威的數據是2884個縣級行政單位,最多的到2891個,隻統計到縣的是1347個。
嘿嘿,有點懵圈。一是沒有權威數字。二是縣級行政單元N多,标準麻麻亂。三是有司正忙着轉區市呢。
2此縣城非佊縣城
但說縣城,則一般指某某縣治,即縣府治之所在(城關鎮)。
但說縣,一定是說縣域,一定不單指縣城,而是整個縣治轄區。
意在行政轄區,用縣域。意在行政治理,用縣治。意在行政地理,用縣城。
說到底,縣是縣域内若幹鎮之集合,基礎于若幹鎮,于上加了一個治理層次——縣。
而鎮才是實錘,縣城的真正行政單元是行政鎮,最為基礎的政權,盡管權限小到與虛置無異,但并非虛置。
3縣對應着“鄉”
曆史沿襲而來的縣,在不斷矮化中,規模越來越小,繼承了一個縣名,但規模卻隻是郡縣制中的“鄉”水平了(可參看《省地縣鎮村——從五級優化到四級行政設置小探》)
鄉應為虛治,可以理解為縣的派出機構,并不具實質行政意義。對應着的是郡縣制中的“鄉”的縣亦應如此。但披着縣治外衣,沒有辦法,官大一級壓死個人,縣在鎮之上一套路就擺足了婆婆範。另一方面,縣名保留下來,行政權力也相應保留下來,有如,縣有打人PP的權力。
說到底,縣權縣治實為郡縣制中大縣制下“鄉治”之曆史遺留與異化的産物。
4誤認與被誤認
筆者在海南要去儋州,買車票時,售票員一定要确認你去哪個鎮,而不是儋州縣治,非要明确為“那大鎮”,即儋州城關鎮,才會給你出票。
很明顯,售票員這裡确認的是鎮一級行政地理單元,而非縣域,更非縣城。當然是因人家負責任。因為縣與城關鎮不同名,坐錯車,下錯站,如此笑話級熱鬧事不少。
将縣域誤為縣城,實為誤診。
5先抹平城關鎮
縣城本就P大點的地兒,非要疊屋架床再設立一個行政鎮。古語有雲:“前世不休,州(府)縣同郭”,城關鎮也同樣,大事幹不了,沒權;小事又不屑,沒油。
問題并不隻存在于縣鎮,類似的還有三四線以下的所謂城區,也大抵如此。
省會獨大也如此,有如大家調侃的成都省,鄭州省。想解決,就是從多一層級的間接治理,抹平一級,轉為省直接治理。一是去省,不如轉成直轄市體制,少一個疊屋架床的行政單元。二是去市,省市同體,取消“市”這個二級衙門,豈不更簡潔。
既然多餘,凡城關鎮理應全部撤銷,改設街道(社區),由縣直管。城關鎮獨大,如此行政資源錯配,真有點惡心人。行政設置解決問題先從城關,城關區,城關省會開始。
6縣城≠縣域
很明确,以縣城為載體發育城鎮化,前提一定要厘清——是縣域,還是縣城。
文件中說的是縣城,但問題是,現在的縣城,隻是現有縣治城關鎮,非城關鎮又應該怎麼辦?
從行政設置入手,邏輯起點一定要找準,才好着力。
7縣鎮一體化平台不能錯認
應該說,傳承于牧民,對應的是治理,而當今對應的是發展——在城鎮化話語中,縣就是鎮,鎮即是縣。縣鎮本同一個夢想。
給一個平台——縣域,而不隻是縣城一個點,應該是解決就地城鎮化的可行道路。
鎮,還是那座鎮,但立足點不一樣了。縣治不應隻是治理衙門,應轉化為适應發展的結構平台縣域。
因為這裡有縣鎮關系要理順。确認了縣城,相當于隻是确認了城關鎮,貌似不妥,至少在表述上不嚴謹。又至少用縣域比縣城要精當。
8非城關鎮才是問題節點
将縣域城鎮化簡化為縣城城鎮化,也非廣大鄉鎮所希望。依然是城市化效率優先。
在這隐含着一個大命題——就地城鎮化,還是被動城鎮化。
而現實卻是,能進城的,早就進了,剩下的是不想走,走不掉與沒條件走的,依然用傳統的城市化套路來對應,恐怕行不通。必須在就地城鎮化的基點上考慮,才能走好城鎮化之路。
9從三級優化到兩級行政單元
現有縣域三級治理結構模式(縣,鎮,村),能不能隻兩步就到位呢?如果能,那縣域又應該如何整合呢?
縣域下的鎮域,由于缺少城鎮化資源大都沉淪,對縣域來說又沒力量來拉動鄉鎮發展。二者一相交集,縣與鎮抹平一級一一去虛留實——去縣留鎮,縣鎮同體,将是一條可行的思路。
化傳統縣治為縣域,将現有縣治拆分為若幹大鎮。縣小了,就可以化三級(縣,鄉,村)為兩級(縣,村社區)治理,當然可以稱縣或仍稱鎮,然後分門别類的推進,不失為一條優化的模式。
當然另一模式為若幹縣組團為一大縣,搭建一個比傳統縣治更大的平台。
不管怎說,既然認準了是載體,就應研究将載體化為平台,更為優化的推進城鎮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