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國古代詩詞史,便會發現文人自古多悲涼。或因理想無法實現而内心苦悶;或因才華無處施展而失意無奈;或因家國之失而滿懷傷感等。但也有一些文人,命途愈多舛,反而形成了一種超逸豁達的人生态度。較為典型的便是宋代文學家蘇轼,其給後人最大的印象,莫過于深沉、充滿哲思的詩詞,以及詩詞之中扣人心弦的超逸豁達。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浣溪沙·遊蕲水清泉寺》,便是蘇轼諸多豁達詞作中的一首。它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當時蘇轼正處于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期間。衆所周知,“烏台詩案”可以說是蘇轼一生的轉折。即經過此次官場失意後,蘇轼精神寄托的對象從名利事業,逐漸轉移到了大自然。
所以才有了諸多關于大自然的千古名作,諸如《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也包括這首《浣溪沙·遊蕲水清泉寺》。雖然這首詞為我們展現了蕲水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但是讓人記憶深刻的卻是字裡行間洋溢着的一種超逸豁達的人生态度,讀後能令人心胸開闊。尤其最後兩句“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發唱黃雞”為豁達名句。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潇潇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發唱黃雞。
詞的上片“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潇潇暮雨子規啼”,即山下溪水潺潺,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仿佛經過了清泉的沖刷,異常潔淨。傍晚時分得潇潇細雨中,傳來了杜鵑鳥的啼叫。顯然,蘇轼在上片就為我們展現了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同時這裡幽雅的風光和環境,也與蘇轼原先官場的惡濁、市朝的塵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所以更能誘發蘇轼對大自然的喜愛,從而将自己精神寄托的對象,從名利事業轉向大自然。因此蘇轼在下片便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發出了使人感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發唱黃雞”,誰說人老了就不會再回到年少的時光呢?你看看,那門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的時候感歎時光的流逝。
在古代,人們常常用“白發”、“黃雞”,來比喻世事匆促,人生不可能長久。而蘇轼這裡卻反其意而用之,他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歎。也可以理解為它是蘇轼不服衰老的宣言,是蘇轼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是蘇轼在貶谪生活中發出的豁達之音,是蘇轼萌發的一種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無疑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縱觀蘇轼的這首詞,它所描寫的蕲水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清美。所抒發的感奮議論,昂揚振拔,富有哲理。雖然如今我們不會像蘇轼那樣失意,但是誰又能保證人生一帆風順,沒有挫折呢?而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如詞中所說,到了白發的年紀,就應該像蘇轼那樣,以超逸豁達的人生态度去面對挫折,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去面對歲月的無情殘酷。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