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齊策一》記載: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yì)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複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鄒忌諷齊王納谏》我們都讀過,但曆史上的鄒忌并不是一個有道德的賢臣。雖說他忠于國家,為齊國做過不少有益的貢獻:他在做相國(宰相)當政期間,推行“謹修法律而督奸吏”等政策,促進國家強盛,百姓樂業;但是他通曉權謀,善使詭計,排擠過、打擊過不少忠臣良将,其中當然也有更多的奸臣。所以後世說他亦忠亦奸,然總的來說,他是齊國曆史上有所作為的宰相。
鄒忌(約前385-前319年),又稱:驺忌子,驺子。封号成候,中國戰國時期齊國人,齊威王時的相國。曆經田齊桓公、威王、宣王三代。以諷喻善谏著稱。鄒忌本是平民出身,沒有貴族血統和顯赫的家庭背景,他的成功可以說是全靠自身的本事獲取的,不過他有一個“特長”,那就是會彈琴,鄒忌的自我推薦,也正是以琴說理繼而擴展到治國大道,才得到齊威王賞識的。
齊國分為“姜齊”和“田齊”, 曆史上有“田氏代齊”(或“田齊代姜”)之說。齊國原為周武王分給功臣姜尚(姜太公呂望)的封國,曾在齊桓公時盛極一時。到了春秋、戰國之交,姜氏的齊國大權旁落,逐漸被卿大夫(宰相)田氏所控制。公元前391年,田成子的曾孫田和(妫姓,田氏,名和)廢掉了齊康公姜貸(或稱呂貸)。前386年,田和又将齊康公放逐在齊國的一個海島,自立為齊國國君,自尊為齊太公。同年,周天子(周安王)正式冊封田和為齊侯。前379年,齊康公死後,姜氏齊國的曆史就此結束。田氏正式全面取代了姜氏的政權,但仍保留齊國稱号,史稱“田齊”。這就是“田氏代齊”的由來。因此鄒忌經曆的齊桓公是田齊的桓公,不是春秋五霸的那個姜姓的齊桓公(公子小白)。
前356年,齊桓公死後,齊威王繼任國君。齊威王是個有作為的君主,禮賢下士,納谏用能,勵志圖強。他政治上進行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軍事上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于諸侯。齊威王剛即位時,他像春秋時期的楚莊王一樣,沉湎酒色,對國家不管不顧。韓、趙、魏三國趁齊桓公國喪之際,出兵攻打齊國的靈丘。當時有一個叫淳于髡(chún yú kūn)相國用“一鳴驚人”的故事對齊威王說:“國中有隻大鳥,栖息在宮庭,三年不飛不叫,大王知道這鳥是幹什麼的嗎”? ”齊威王幡然醒悟,他當然明白淳于髡的用意,也用隐語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齊威王很快振作起來。不過齊威王有一個愛好,就是喜好音律,而且很有水準!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齊威王二年(前355年),齊威王聽說鄒忌善于彈琴,就召見了他,一見面,鄒忌就給了齊威王一個好的印象。齊威王讓他住在宮中的右室。一天,威王正在左室彈琴,鄒忌突然推門進來說:“大王的琴彈得好極了”!齊威王對鄒忌的冒失舉動非常生氣,離開琴按住寶劍說:“先生隻看到我的樣子,還沒有認真觀察,怎麼就說我彈得好呢”?鄒忌不慌不忙答道:“大弦緩慢而且溫和,這象征國君;小弦高亢明快并且清亮,則象征宰相;手指勾弦用力,放開舒緩,象征政令;發出的琴聲和諧,大小配合美妙,曲折婉轉卻互不幹擾,象征四時。由此我知道大王您彈得好”!這個馬屁拍的很舒服,齊威王故作鎮靜道:“看來你很善于談論音樂呀”!鄒忌借題發揮說:“何止是談論音樂,治理國家和安撫人民也都蘊含在其中啊”!齊威王心想說你胖你小子還發喘,就随口道:“如果說五音的調理,我相信你說得對!但說到治理國家和安撫人民,怎麼能蘊含在琴弦之中呢”?鄒忌接着忽悠:“彈出的琴聲和諧,大小配合美妙,曲折婉轉之聲卻不相幹擾,象征國家治理。回環往複而不亂,是由于政治昌明;連貫而輕快,是由于保住了将亡的國家;琴音和諧預示能确保天下太平。所以治理國家和安撫人民,沒有比五音的道理更相像的了”!
鄒忌一套一套的,借助講琴理談治國方法,指出了上下一緻,國家才會昌盛的道理。還勸威王不要再沉溺于酒色歌舞,要廣招人才,發展生産,操練兵馬,治理朝政,收複失地,早一點使齊國強大起來。其實,齊威王何嘗不知道這些,隻是苦于門閥制度,身邊沒有合适的人幫助他完成這個願望罷了。齊威王立志改革,思賢若渴。缺的就是處理日常政事,帶領百官執行貫徹,确保政令暢通落實。今見鄒忌正是自己所需要的人選,于是就當朝拜鄒忌為相國(齊相)。
鄒忌通過與“城北徐公”比美,悟出了“妻因為偏愛自己、妾因為害怕自己、客因為有求于自己,才說自己比城北徐公美”這個道理。鄒忌從自己受到的蒙蔽中聯想到齊威王受到後宮、大臣、百姓的蒙蔽一定比自己更為嚴重,于是建議齊威王廣開言路,采納谏言,虛心接受别人批評和幫助。齊威王認為鄒忌說得對!齊國在齊威王和鄒忌等人的努力下,很快強盛起來了。
據說當時鄒忌拜相時,年邁的老相國淳于髡害怕鄒忌是個有名無實、誇誇其談的人,就讓大家詢問鄒忌治國理政的措施方法,棘手問題的解決辦法,積年舊事的處理手段等,鄒忌一一做了回答,并給出具體的思路和建議供大家參考。淳于髡這才滿意地離開了相國的崗位。
鄒忌很有才幹,做了相國後,作為齊威王的主要助手,時常幫助齊威王主持朝政,出謀劃策。在選拔和舉薦人才方面,鄒忌更是不遺餘力的選拔人才,他能夠根據人才自身的優勢和特點,有針對性的安排和任用。鄒忌主持修訂齊國法律,監督官吏,嚴明賞罰,并選薦得力大臣守護四境。齊國俨然就像當年春秋五霸的齊國歸來了一樣。齊威王三年(前354年),鄒忌被封為成侯,封食邑為下邳(今江蘇邳縣)。自此鄒忌完成了從布衣到任相封侯的華麗轉變。鄒忌自布衣百姓到任相封侯、功成名就後,生活開始奢侈起來,脾氣開始倔了起來,心胸開始小了起來,嫉妒心開始大了起來。
齊威王四年(前353年),趙國遭魏國攻擊,派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們商議,鄒忌反對救援,而段幹朋、田忌等人堅決主張救援,齊威王采納了段幹朋、田忌的意見。齊軍接受孫膑的計策,兵分兩路:一路齊軍與宋國景敵、衛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圍攻魏國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孫膑率領則去救援趙國;齊軍在桂陵之戰中取得了勝利。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
齊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鄒忌因為與齊國大将田忌政見不合,彼此由不睦變為仇敵。以至于鄒忌利用韓國向齊求救的機會,提議讓田忌帶兵去對抗當時的霸主魏國,打算借刀殺人,除去這個宿敵。他鼓動齊威王命田忌為主将,孫膑為軍師,田嬰、田盼為副将出兵。田忌在孫膑的指導下,率軍直趨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最終在馬陵道殺死魏國名将龐涓。取得了“馬陵之戰”的大勝!
馬陵之戰後,孫膑知道鄒忌與田忌不合,勸田忌帶着主力部隊回朝,田忌不聽勸告,執意不帶兵回到了齊國,孫膑則歸隐不仕,後不知所終。
鄒忌見田忌在孫膑幫助下連續打敗了當時軍力強大的魏國,殺死了不可一世的魏國名将龐涓,威望日高,聲震諸侯。擔心自己的地位不穩,便欲置田忌于死地。鄒忌指使門客到處散布田忌意圖謀反的謠言,又命公孫閱派人攜帶重金招搖過市,找到占卦人道:“我是田忌将軍的臣屬,如今田忌将軍三戰三勝,名震天下,現在欲圖大事,麻煩你給占蔔一下,看看吉兇如何”? 公孫閱的人占完蔔剛走,鄒忌就派人把占蔔人抓了起來,并要求在齊威王面前對質。田忌聞訊,知道自己百口莫辯、大為慌恐,被逼隻好流落到楚國。就這鄒忌還不放心,害怕田忌憑借楚國的勢力再返回齊國,讓說客杜赫勸說田忌留在楚國不要回來。
或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鳥之将死其鳴也哀”吧;或許是鄒忌知道自己時日不多,認為田忌對自己已構不成威脅了吧;總之在齊威王駕崩,齊宣王繼位後,才同意齊宣王将田忌召回齊國,容許恢複其官職,享受昔日的待遇。前319年,也就是齊威王去世、齊宣王繼位的第二年,鄒忌終老去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