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器樂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很多不同體裁的作品,奏鳴曲,賦格曲,練習曲,幻想曲……這些不同的音樂體裁其實具有各自的表演目的、樂曲内容、音調節奏特色、演出場合等等,下面跟着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些不同的體裁吧~
圓舞曲(Waltz)
施特勞斯《藍色多瑙河》
圓舞曲也音譯為“華爾茲”,在早期是用于社交舞會的一種樂曲體裁,它通常采用三拍子的節奏,強調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暢,節奏明顯。由于舞蹈時需由兩人成對旋轉,因而被稱為圓舞曲。
小步舞曲(Minuet)
貝多芬《G大調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一種起源于西歐民間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國宮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較小而得名。速度緩慢,能描繪許多禮儀上的動态,風格典雅。雖然小步舞曲跟圓舞曲都是一種舞曲體裁,但是小步舞曲相較速度更為平穩,曲風相對端莊。
變奏曲(Variation)
莫紮特《小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指主題及其一系列變化反複,并按照統一的藝術構思而組成的樂曲。例如莫紮特的《小星星變奏曲》,它以《小星星》的旋律為主題,随後通過在主題基礎上進行裝飾變奏、音型變奏、和聲伴奏等方式,一共發展了十二個變奏。這種變奏方式就是保持主題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發揮。
進行曲(march)
施特勞斯《拉德茨基進行曲》
進行曲是一種富有節奏步伐的歌曲。最初它産生于軍隊的戰鬥生活,用以鼓舞戰士的鬥争意志,激發戰士的戰鬥熱情,後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也常采用這種體裁來表達集體的力量和共同的決心。雄勁剛健的旋律和堅定有力的節奏是進行曲的基本特點。
練習曲(Etude)
肖邦《革命練習曲》
練習曲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為樂器演奏的技術練習而寫的樂曲,通常有特定的技術上的目的,如訓練音階、琶音、八度音、雙音、顫音等。而音樂會練習曲,則是由練習曲派生而來,并逐漸演變為一種炫技性的藝術作品而在音樂會上演奏。
随想曲(capriccio)
帕格尼尼《a小調随想曲》
随想曲的結構自由,技術艱深,性質奇特,更不受主題約束,熱情奔放。它常采用民歌旋律作主題,富于地方色彩。帕格尼尼的這首作品就表現出随想曲自由、奔放的特點。
狂想曲(Rhapsody)
李斯特《第二匈牙利狂想曲》
狂想曲這個名詞源于古希臘的史詩詠吟者,他們用樂器伴奏歌唱或朗誦,後來在專業創作中是指以民歌曲調為主題而發展的器樂幻想曲。大多數“狂想曲”是以緩慢的民歌曲調為基礎進行變奏,又與宣叙調式的段落和快速的民間舞曲段落相對比,音樂富于民間特色。李斯特的這首鋼琴作品就是很有代表性的狂想曲體裁。
奏鳴曲(Sonata)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三樂章
奏鳴曲是一種大型器樂作品體裁,是樂器獨奏或重奏作品中的常見體裁之一。在海頓、莫紮特時期,确立了三個樂章的奏鳴曲形式(快闆—行闆—快闆),而在貝多芬的發展下,奏鳴曲體裁又向前邁了一步,就樂章數量來看他的作品包括三個樂章,有的擴展為四個樂章。
協奏曲(concerto)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一般情況下,由小提琴、鋼琴、大提琴等一件樂器與樂隊競奏的作品,稱為協奏曲。有兩件相同或不同樂器與樂隊競奏的樂曲,則叫做複協奏曲(或稱雙重協奏曲)。《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就是一把小提琴與一個樂隊的這種最常見形式的協奏曲形式。
交響曲(Symphony)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交響曲是通過綜合運用并挖掘各種樂器性能及表現力,來塑造音樂形象,體現作曲家内心情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樂套曲形式。由交響樂隊演奏,它實質上是交響樂隊的“奏鳴曲”,但比奏鳴曲更富于表現力、更加富于恢宏的氣勢。
但交響曲與交響樂這兩個概念大家要有所區别,交響曲是一種題材,交響樂是一種類别。交響樂包含:交響序曲、交響曲、協奏曲等等。而交響曲僅僅為一種題材,包含于交響樂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