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字子瞻,号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蘇轼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于運用誇張、比喻,在北宋詩壇獨具一格。小編今天便通過蘇轼的一首詩作《江上看山》,來和大家一起體會蘇轼那令人叫絕的比喻。
《江上看山》是蘇轼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它是嘉祜四年(1059年),蘇轼從眉山赴汴京途中,乘船經過荊州時,于江上所寫。這首詩主要描寫的内容,便是蘇轼從江上看山的美麗圖景。全詩最值得令人叫絕的地方,便是開頭兩句就運用的比喻,它讓蘇轼所描繪的兩岸山景變得奇趣盎然。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蘇轼的這首《江上看山》:
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态,後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缭繞,上有行人高缥渺。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首聯兩句“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百群”,蘇轼便抓住了急速變化中的事物特點,并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将它表現了出來。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在船上看兩岸的山,就如同看駿馬疾走一樣,很快地就過去了數百匹。也就是說數百座山峰頃刻間就從眼前過去了。
除此之外,蘇轼在開頭兩句中還采用了化靜為動的寫作手法,來表現船速之快。乍一看,蘇轼所乘坐的船就像是沒有動一樣,隻是看到了連綿不斷的山峰,如馬群一樣在眼前飛快的過去。但從地理上來看,蘇轼從眉山赴汴京,船是下行,看到的山自然就是上行。也隻有船的高速移動,才能看到兩岸的“馬”連成群後的奇景。
颔聯兩句“前山槎牙忽變态,後嶺雜沓如驚奔”,便是緊承首聯句意,對蘇轼觀察到的“走馬”景象進行了具體描寫。即前面的山錯雜不齊,瞬間變化萬千,沒有了馬群的隊形。後面的山卻像受了驚的馬群失去隊形亂哄哄地奔跑一樣。這兩句既然對首聯的補充描寫,也說明了随着沿江而下,船速越來越快。
頸聯“仰看微徑斜缭繞,上有行人高缥渺”開始,蘇轼則把筆墨轉到了更加細節的地方,即對岸邊的山上道路和具體小景進行描寫。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擡頭看到了盤旋曲折的山路上,隐約地有人在上面行走。可以聯想到,在落日餘晖之中,山峰上雲霧缭繞,行人走于其中,景色美妙如畫。
尾聯“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即蘇轼在船中舉起手想要和山上的行人打招呼,孤單的船卻像飛鳥一樣而去。這兩句則和前面四句中,以山動襯托船速之快正好相反。是以山動靜止狀态來襯托船速之快,還來不及細細看,來不及和山上行人打招呼,船便已經走了。
綜觀蘇轼的這首詩,他立足于船上所描寫的景色,既有立體感,又有動态感。尤其是開頭兩句就運用到的比喻,讓整個畫面變得新鮮活潑、奇趣盎然起來,令人拍案叫絕。從另一方面來看,蘇轼則善于抓住事物的變化,具有高超的因物賦形的藝術功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