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乳制品産量嚴重過剩,大量牛奶滞銷。
于是,很多70後、80後一提起倒牛奶,就自動腦補出一張圖片:農場主為了保證利潤,腦滿腸肥的美國資本家,将一桶又一桶的鮮奶倒入密西西比河,岸邊卻站着因為經濟危機挨餓的美國窮人。
“資本家們甯可将牛奶倒掉,也不願分給窮人。”
它試圖要說明,當時英美等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會造成周期性的“生産過剩”。窮人因為經濟危機失業沒錢而挨餓,資本家卻甯可把牛奶倒掉也不送給窮人。
于是,“倒牛奶”成了幾代人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殘酷現實的最直觀印象,也成為了經濟大蕭條的一個重要标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