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jiānɡ)上(shànɡ)漁(yú)者(zhě)——朝代:宋(sònɡ)代(dài) 作者:範(fàn)仲(zhònɡ)淹(yān)
江(jiānɡ)上(shànɡ)往(wǎnɡ)來(lái)人(rén),
但(dàn)愛(ài)鲈(lú)魚(yú)美(měi)。
君(jūn)看(kàn)一(yì)葉(yè)舟(zhōu),
出(chū)沒(mò)風(fēnɡ)波(bō)裡(lǐ)。
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的行人,隻喜愛味道鮮美的鲈魚。你看那一葉小小漁船,時隐時現在滔滔風浪裡。
注釋:
漁者:捕魚的人。
但:隻。
愛:喜歡。
鲈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 味道鮮美的魚。 生長快,體大味美。
君:你。
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出沒:若隐若現。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波:波浪。
《江上漁者》鑒賞:
這首詩語言質樸、形象生動,全詩僅二十個字,但言近而旨遠,詞淺而意深,可以引發豐富的聯想。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二首》)之意,蘊含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
首句說江岸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熱鬧。自然引出第二句。原來人們往來江上的目的是“但愛鲈魚美”。但愛,即隻愛。鲈魚體扁狹,頭大鱗細,味道鮮美。人們擁到江上,是為了先得為快。但是卻無人知道鲈魚捕捉不易,無人體察過捕魚者的艱辛。世人隻愛鲈魚的鮮美,卻不憐惜打魚人的辛苦,這是世道之不公平。
于是作者在三四句,構拟了一幅生動的圖畫來反映江上漁民的辛勞。一葉扁舟,出沒在風波裡,真是“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而漁民們要冒這樣的風險的原因,詩人卻沒有明說,便戛然而止,而讀者已經能夠體會到作者的弦外之音了。這就是:漁民們完全是為生活所迫,鲈魚之美是靠漁民之苦換來的,這種言盡意不盡的手法,使詩歌含蓄隽永,耐人回味。
詩中飽含了詩人對那些駕着一葉扁舟出沒于滔滔風浪中的漁民的關切與同情之心,也表達了詩人對“隻愛鲈魚美”的江上人規勸之意。在江上和舟中兩種環境、“來往”和“出沒”兩種動态、吃魚人和捕魚人兩種生活的強烈對比中,顯示出了詩人的意旨所在。
拓展資料:
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死後谥号文正,史稱範文正公。為北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有《範文正公集》傳世。
此詩約作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當時範仲淹四十六歲,主政蘇州,為治水患,正在蘇常一帶察看水情。目睹江中一葉扁舟,在風急浪高的水面忽浮忽沉,感慨賦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