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中秋節到來,人們幾乎都有吃月餅放孔明燈等風俗習慣,文人們更熱衷飲酒賞月讀詩。這個時候,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和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就成了人們喜歡吟誦的詩句。
雖然蘇東坡和張九齡這兩首詩是描寫中秋月亮的經典之作,使用頻率很高,但是論起描寫月亮詩歌的數量和質量來,還隻有李白可稱為月亮之王。
在李白留存下來的詩歌中,就有三百多首是寫到月亮的。甚至傳說李白的出生和去世都與星月有關。相傳李白的母親懷孕時夢見太白金星,在當塗去世時又是酒後撈月。
可以說李白的一生,時刻都在寫月亮。順意時寫,落魄時也寫,他還賦予了月亮很多好聽的名字。例如下面《古朗月行》詩中的“白玉盤”“瑤台鏡”,還有“圓影”和“陰精”等就是。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李白遊曆名山大川,思鄉懷親,廣泛結交詩朋酒友。他一生都在懷念故鄉峨眉山的月亮。李白是四川江油人,下面這首詩就是他二十六歲告别家鄉時寫的。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詩歌借月亮寫家鄉峨眉山的美好景色,還表達出對朋友的深情厚誼。詩的絕妙之處還在于,短短四句二十八個字,卻嵌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和渝州五個地名,而且讀來朗朗上口,不露斧鑿之痕。
當然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也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句式,兩句詩用了四個地名,是流水對的極品。但是從全詩來看,這畢竟是七律的篇幅。
李白對峨眉山的月亮從來都沒有忘記。後來在流放夜郎遇赦途經江夏時,遇到來自故鄉的僧人,他還追憶起家鄉的峨眉山月,下面就是《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的前四句。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
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裡長相随
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
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
李白寫月亮最通俗最普及的一首應該是算《靜夜思》了,連三歲小孩子都會背誦,恐怕沒有兒童詩歌讀本不選它的。這首詩把月光比喻成“地上霜”,表達了詩人異鄉漂泊的鄉愁。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自幼就有着崇高的追求。他的理想并不在詩歌上,和其他文人士大夫一樣,總是期盼在仕途上有所建樹。因此當唐玄宗向他發出召喚時,他便慷慨激昂地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以大鵬鳥自居,他曾經在詩歌中寫道,“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這種雄心大志在他的《宣州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一詩中也有所表述。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李白在擔任翰林供奉期間,因為剛正不阿的性格得罪了高力士和楊貴妃等權貴,最後唐玄宗不得不賜金放還。李白寫這首詩,正是表現了他那種豪放不羁的性格。
雖然心裡有煩惱憂愁,但仍然是“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詩人想借着酒興乘風飛天去擁抱明月,這正是他對人生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
可以說李白一生求仙問道也好,借酒澆愁也好,但是他從來沒有真正地出世過,而是在療傷舔舐自己的傷口後,又繼續頑強地奮鬥着。下面這首《月下獨酌》(節選)詩就是最好的例子。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受到打擊孤獨寂寞的時候,詩酒月光就是他的精神寄托。他一個人舉杯邀明月,和月亮,和自己的影子,三人對飲,解愁去悶,還要相約在那高遠缥缈的銀河上一起結伴遨遊。
但是李白也知道宇宙無窮,人生有限。自己懷才不遇,今生政治理想已無法實現,最後也隻能尊重自然規律。所以他在《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中也流露出了一種無可奈何。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随
皎如飛鏡臨丹阙,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甯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複春,嫦娥孤栖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假借朋友的名義舉杯問月,用明月的常在和人生的易逝作對比,贊美月亮的恒常永久。“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同時從詩句的循環複沓中,李白也表達了另一層意思。雖然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人類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又與月亮保持着一種恒常。
總之,李白一生與月亮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寫出的衆多詠月的詩篇,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财富。在中秋節到來之際,我們欣賞他的月亮詩歌,也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